《乘法估算》教学案例

《乘法估算》教学案例

ID:36168592

大小:2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06

《乘法估算》教学案例_第1页
《乘法估算》教学案例_第2页
《乘法估算》教学案例_第3页
资源描述:

《《乘法估算》教学案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三年级《乘法估算》教学案例师:你们平时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想买几件商品,但又怕自己身上带的钱不够的烦恼呀?(有过)师:王老师也曾遇到过这样的烦恼。出示例题:王老师带了200元钱,想买3个篮球,每个篮球58元。他带的钱够吗?师:你们能不能帮王老师排除这个烦恼呀?(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讨论过后,分别请同学发表各自的见解。生1:我刚刚算了一下,一个篮球58元,3个篮球就是58×3=174(元),王老师带了200元钱,不但可以买到3个篮球,还多出了26元钱。师:不错,你计算得很快,也很精

2、确。但是,请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题目中的问题,你想到了什么?生2:他的方法不是很简便。因为题目只是问王老师带的钱够不够,也就是说答案只有两种可能性,够或者不够,而没必要算出多多少钱。师:那你认为怎么算比较简便呢?生2:每个篮球58元,我们把58≈60,买3个篮球也不过是180元钱,而实际还不需要180元钱,所以王老师带的钱肯定够。师:你回答得真好!(这时全班同学也不约而同地响起了掌声)师:生1,你觉得生2的方法怎么样?生1:我明白了,这道题跟我们的生活十分结合,关键是题目并没有要我们求出多多少元,所以生

3、2的方法比我的简便。但如果题目要求多多少元的话,我想就只能用我这种方法了。师:你不但能找出方法不简便的原因,而且能把这道题和我们以前学过的题目作比较,你也真了不起!其他同学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生3:我是这样想的。我先把每个篮球看作是50元,3个也就是150元,而剩下的8元钱去乘3,怎么样都不会超过50元,所以王老师带的钱一定够。师:你的方法也不错。有谁来说说,生2和生3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呢?生4:他们都没有去算精确值,而只是用到了估算的方法。师:对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时也只要算出近似数,不需要算

4、出准确数,这样的计算叫估算。运用估算,会比较简便。师:那王老师用这些钱去买3个足球,每个足球74元,够不够呢?生5:我认为也够。因为74≈70,70×3=210(元),210≈200,所以也差不多够。师:呃,好像他说的也挺有道理的,他能够马上就用到了刚学的估计的方法,也很不错。但是老师有个疑问了,“差不多够”是什么意思?倒底是够还是不够呢?生6:我认为他的方法是错误的,因为他约等于了两次。师:为什么约等于了两次就是错误的呢?他有没有完全说错?生7:我觉得生3前面的方法可以。我们可以把74元看作是70元

5、,这就好比是商店里的商品打折,就算打折了之后也要70元一个,那买3个足球也最少要210元,况且这家商店还没有打折,所以王老师带的200元钱肯定是不够的。师:我真佩服你的看法!她不仅很详细地说出了为什么不够的理由,还用到了我们现在生活中的一个非常时髦的词――“打折”。我想问问你,你是从哪里学来的“打折”这个词呀?生5:是我妈妈老是说她要等衣服打折了以后再去买会便宜许多。比如夏天买冬天打折的衣服,冬天买夏天打折的衣服。(全班大笑)师:大家也不要笑。这也是人之常情。确确实实,正如生5同学所说的,在我们的身边

6、就有数学,我们可以用平时所积累的经验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这节课一开始,就将学生带入生活情境之中,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猜想、推理、交流,从而获得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堂教学中,该教师能引导学生从原始信息中,多方面去思考,经历“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能主动探究,真切体验,在感受中发现,在发现中交流,在交流中发展,学习了不同的估算策略,体验估算的实际意义,体会到了成功的愉悦,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