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白菜》教学设计(蔡婧)

《谈白菜》教学设计(蔡婧)

ID:36212548

大小:96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07

《谈白菜》教学设计(蔡婧)_第1页
《谈白菜》教学设计(蔡婧)_第2页
《谈白菜》教学设计(蔡婧)_第3页
《谈白菜》教学设计(蔡婧)_第4页
《谈白菜》教学设计(蔡婧)_第5页
资源描述:

《《谈白菜》教学设计(蔡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谈白菜》教学设计上海南汇中学蔡婧【教学目标】1.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掌握由物及理的写作方法,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2.理解“白菜的辩证法”的深刻内涵。说明:本文是一篇杂文,或可以说是一篇小品文,这样的文章往往偏重于即兴抒写一些零碎的感想,点滴的体会,形式比较自由灵活,但其行文思路也并非无迹可寻,而且往往在杂七杂八的联想过程中,有一个明确的指向,最终点明自己的写作意图。所以可以利用本文,让学生对杂文的写作风格有所了解和体会。同时,文中所言之理又极具哲理意蕴——淡薄才会浓厚,无味才会甘美,所以可以利用本文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索,对崇尚平淡而质朴的人生观的深

2、入理解。而在这样一个浮躁急进、哗众取宠、卖丑求名、炫富成风的社会背景下指导学生重新审视“健康的人生”更是非常重要的。《谈白菜》就是这样一篇文笔平淡内蕴深厚的“白菜”式的文章。【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清本文的行文思路,并进一步体会本文艺术形式上的一些特点。2.难点:对“淡”与“浓”的哲理思想的深入理解。说明:一定的艺术形式是为一定的内容服务的,完美的艺术形式可以使内容表现得更充分,更完整,更深刻,所以在阅读作品时,懂得鉴赏作品的艺术形式,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领悟作者的艺术匠心,所以将本文的教学重点放在形式的鉴赏上,借助结构

3、思路的梳理,使学生体会到本文“杂文不杂,更显张力”的特点,再从作者的论点及写作意图中,让学生掌握“由物及理,形象具体”的写法,而本文亦如白菜一般的“文笔平淡,内蕴深厚”的语言风格也是值得学生借鉴的,这对高三学生的写作也有一定的帮助。难点则从文章的内容上着手,让学生深入理解“淡”的哲理意蕴,因为本文为高三第一学期“品位与格调”单元中的一篇文章,“人不是光靠吃米而活着的”,人必须要具有品味与格调,因为它能显示一个人的道德与修养。高中生对人生的思考也已经颇有深度了——如何生活、如何为人、如何处世,如何做一个有品位有格调的人,所以“白菜的辩证法”对他们的人生

4、观的树立也有一定的影响力。【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初读课文导入:有一种文学体裁叫随笔、杂文,那么这个“随”和“杂”是不是就意味着可以随便杂七杂八地乱写一通呢?当然不行,那么今天我们就《谈白菜》这篇杂文来看看李锐的行文思路是如何的?教师读课文(或学生自由阅读),要求学生边听边圈划关键词,并思考本文的结构思路。学生边听朗读(或学生自由阅读)边圈划关键词句,大致把握写作思路。熟悉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整体框架。把握探究结构思路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本文的写作思路(详见附图)并提问:1.第二段“当有另一层深意

5、”,可见前文讲了“白菜为菜之王”的哪些浅层理由?而这深意究竟为何?2.在论及“淡”这一层深意时,作者又是怎么来写的(用了什么论证方法)?3.得出了“白菜的辩证法”之后,作者似乎意犹未尽,还滔滔不绝写了一大段文字,是否多余?学生结合文本,对作者的写作思路作进一步的细化梳理。学生回答预设:1.浅层:不择时地,易于生长;高产、易于保存。深意:淡、有自然之味2.与水的类比;与五味的对比。3.不多余。作者行文至此,并未就此作结,而是由此引申到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就此发表看法,最后点明自己的写作意图。帮助学生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是关键的一步,而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出现

6、,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此也可以在结构梳理的基础上,对本文的写作方法和语言特点作进一步的鉴赏分析。分析鉴赏艺术形式1.我们曾学过鲁迅的《拿来主义》,当时就曾经充分感受到了鲁迅嘻笑怒骂皆文章的写作魅力,被他东一榔头西一锤子的敲击过后,如醍醐灌顶般猛然醒悟到“拿来”之重要。今天这位1.学生跟着老师的小结,回顾高二的课文《拿来主义》,感悟“嘻笑怒骂皆文章”高三的学生应该了解杂文的写法与风格,虽然说高考知名的毛泽东研究专家——李锐也在东拉西扯中让我们感受到为人处世的一些做法,这或许就是杂文的张力所在吧!【板书】杂文不杂,更显张力2.那么除此之外,你觉得本文

7、的写作思路还给了你什么启发呢?【板书】由物及理,形象具体3.一篇文章的外部形式除了刚才我们所说的体裁、结构、写法之外,还包括语言,那么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呢?【板书】文笔“白菜”,意蕴深厚的文学魅力。并借此体会到本文亦是在丰富的联想中,在旁征博引中阐发自己的观点的。2.学生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如:杂文往往是对某一社会现象有所思考,以短小精悍的文章呈现,而通常在写作时会由物及理,借此喻彼地来阐明观点,这样就更形象,也更易于接受。3.抽学生回答。如:本文的文笔质朴平淡,深入浅出,不光有纵横古今的穿越,也不忘贴近百姓市井生活,这也正符合白菜的辩证法——“淡薄

8、才会浓厚”啊!要写结构严谨的议论文,但杂文、小品文的文学张力不容小觑,并且由物及理的写法也完全可以运用到学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