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服务业科技创新就业效应实证分析

广东服务业科技创新就业效应实证分析

ID:36232422

大小:35.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5-07

广东服务业科技创新就业效应实证分析_第1页
广东服务业科技创新就业效应实证分析_第2页
广东服务业科技创新就业效应实证分析_第3页
广东服务业科技创新就业效应实证分析_第4页
广东服务业科技创新就业效应实证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广东服务业科技创新就业效应实证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广东服务业科技创新就业效应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创新程度较高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研究其本身吸纳就业的能力以及对相关产业就业的带动能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以提供科学技术知识服务为特征的新型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从统计角度看,目前它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高,但是,由于它是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于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固有特性决定了其就业吸纳能力不如大多传统服务业,但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杠杆撬动”效应大,对其他行业的带动作用大,通过相关行业间接吸纳劳动就业,产生倍增效应。 1.服务业科技创新就业

2、效应的理论测算公式13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就业的作用机制多种多样,如: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劳动分工,提高人力资本,催生新兴行业,等等,对就业的效应,既有总量效应,也有结构效应,既有正向效应,也有负面效应。本文仅从新兴行业发展角度,探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就业总量影响问题。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就业总量效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就业效应,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兴起带动了知识型企业的发展壮大,不断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从而容纳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二是间接就业效应,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能够带动大批相关行业迅速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一种高端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的渗透性很强,已成为现代产业体系中的重要生产要

3、素部门,随着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渗透的范围扩大,必然会促进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这种产业间的间接波及效果带动大批就业。论文代写 直接就业效应要反映的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本身的发展与相应的就业规模变动之间的对应关系,它一般采用边际劳动力系数来衡量。所谓边际劳动力系数,是指反映一段时期内某一产业的规模与就业人数对应关系的一个指标,其含义是某一行业总产出增加1个货币单位,该行业需要直接增加的劳动力数量。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为j产业就业人数增加数,为j产业总产出增加绝对数。边际劳动力系数越大,则说明该行业对劳动力的直接吸纳能力就越强,该行业本身所吸纳的就业人数越多;边际劳动力系数越小,即使某

4、一行业产出增长速度较高,对就业的影响也十分有限,就业对该行业产出并不敏感。13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会通过国民经济系统内在的传导机制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使得整个国民经济系统产出规模扩大,从而促进就业量的增加。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对就业的影响除了其自身吸纳就业人数之外,更多的体现在它对其他相关行业就业的带动作用即间接就业效应上。直接就业效应和间接就业效应之和称为完全就业效应。完全就业效应所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某一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就业的影响。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为完全消耗系数,为j产业劳动力投入系数,其定义式为:毕业论文 (为部门就业人数,为投入产出部门总产出)。假如

5、某一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1个货币单位产出作为最终使用(消费或投资等),会导致国民经济各部门增加的产出分别为,而每个部门增加的产出都会带来相应劳动力的增加,进而就可以计算出由于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1个货币单位最终使用产出而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劳动力数量的变化数量。 2.广东三次产业的就业效应进行分析 本文采用2002年、2007年广东42部门投入产出表,并结合《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力统计年鉴》所提供的行业从业人数数据,计算边际劳动力系数和就业效应,并以此为依据对广东本文采用2002年、2007年广东42部门投入产出表,并结合《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力统计年鉴》所提供的行业从业人

6、数数据,计算边际劳动力系数和就业效应,并以此为依据对广东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总体就业效应进行分析。13 2002-2007年间,广东第一产业直接就业效应为-0.0053,第一产业每增加1万元产值,不仅没有增加就业,反而减少0.0053个劳动力,表明广东第一产业产值增长与相应劳动力增长呈反方向变化,第一产业逐步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在保持第一产业继续增长的同时,释放和转移剩余劳动力(见表1)。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直接就业效应分别为0.0034、0.0081,相应产业产出每增加1万元就会带来0.0034个和0.0081个就业岗位,很明显,第三产业直接就业效应比第二

7、产业高出1倍多,说明通过发展第三产业直接带来的就业数量比第二产业多,第三产业成为直接解决就业的主渠道。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间接就业效应分别为0.0234、0.0352、0.0618,第一产业间接就业效应为正数,说明第一产业作为基础产业,对其他行业的就业起着积极的带动作用;第三产业间接就业效应比第一产业或第二产业高出将近1至2倍,说明第三产业带动其他行业就业的能力比第一、第二产业大得多。从完全就业效应来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数值分别为0.0181、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