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功实现世界上最远距离的量子态隐形传输86003

中国成功实现世界上最远距离的量子态隐形传输86003

ID:36241746

大小:325.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5-07

中国成功实现世界上最远距离的量子态隐形传输86003_第1页
中国成功实现世界上最远距离的量子态隐形传输86003_第2页
中国成功实现世界上最远距离的量子态隐形传输86003_第3页
中国成功实现世界上最远距离的量子态隐形传输86003_第4页
中国成功实现世界上最远距离的量子态隐形传输86003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成功实现世界上最远距离的量子态隐形传输8600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成功实现世界上最远距离的量子态隐形传输(图)2010年06月04日13:14光明日报【大中小】 【打印】共有评论134条英国《自然》杂志对中国量子科学的研究进展一直保持密切关注此间获悉,由中国科大和清华大学组成的联合小组成功实现了世界上最远距离的量子态隐形传输,16公里的传输距离比原世界纪录提高了20多倍。实验结果首次证实了在自由空间进行远距离量子态隐形传输的可行性,为全球化量子通信网络最终实现奠定了重要基础。 据联合小组研究成员彭承志教授介绍,量子态隐形传输是一种全新通信方式,它传输的不再是

2、经典信息而是量子态携带的量子信息,是未来量子通信网络的核心要素。利用量子纠缠技术,需要传输的量子态如同科幻小说中描绘的“超时空穿越”,在一个地方神秘消失,不需要任何载体的携带,又在另一个地方瞬间神秘出现。这一奇特的现象引起了学术界广泛兴趣。1997年,奥地利蔡林格小组在室内首次完成了量子态隐形传输的原理性实验验证。2004年,这个小组利用多瑙河底的光纤信道,成功地将量子态隐形传输距离提高到600米。但由于光纤信道中的损耗和环境的干扰,量子态隐形传输的距离难以大幅度提高。 2004年,中国科大潘建伟

3、、彭承志等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在自由空间实现更远距离的量子通信。在自由空间,环境对光量子态的干扰效应极小,而光子一旦穿透大气层进入外层空间,其损耗更是接近于零,这使得自由空间信道比光纤信道在远距离传输方面更具优势。这个小组2005年在合肥创造了13公里的自由空间双向量子纠缠分发世界纪录,同时验证了在外层空间与地球之间分发纠缠光子的可行性。2007年开始,中国科大——清华大学联合小组在北京八达岭与河北怀来之间架设长达16公里的自由空间量子信道,并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最终在2009年成功实现了世界上

4、最远距离的量子态隐形传输,证实了量子态隐形传输穿越大气层的可行性。 联合小组在自由空间量子通信领域的一系列工作,得到了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支持,并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6月1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子刊《自然·光子学》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英国的《新科学家》、美国的《今日物理》、美国物理学会新闻网站均及时报道了这个研究成果。(合肥6月3日电 记者李陈续、通讯员杨保国)2007年开始,中国科大——清华大学联合小组在北京八达岭与河

5、北怀来之间架设长达16公里的自由空间量子信道,并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最终在2009年成功实现了世界上最远距离的量子态隐形传输,证实了量子态隐形传输穿越大气层的可行性利用量子纠缠技术,需要传输的量子态如同科幻小说中描绘的“超时空穿越”,在一个地方神秘消失,不需要任何载体的携带,又在另一个地方瞬间神秘出现。量子态隐形传输是一种全新通信方式,它传输的不再是经典信息而是量子态携带的量子信息,是未来量子通信网络的核心要素。量子传输仍然基于光电元件量子态隐形传输是一种全新通信方式,它传输的不再是经典信息

6、而是量子态携带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基于量子力学原理,能确保两地之间密匙分配的绝对安全性,从而保证了通信的绝对安全。小组领导人潘建伟是浙江磐安人,1970年出生。1987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科技大学,1996年赴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深造,并在1999年获博士学位。量子通信是量子力学和经典通信的交叉学科,有着传统通信方式所不具备的绝对安全特性,在国家安全、金融等信息安全领域有着重大的应用价值和前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