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安徽省合肥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ID:36276137

大小:195.0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9-05-08

安徽省合肥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1页
安徽省合肥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2页
安徽省合肥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3页
安徽省合肥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4页
安徽省合肥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安徽省合肥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合肥市高三年级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卷上。)1.《尚书》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据下表可知当时A.出现了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B.神权色彩异常浓厚C.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D.儒家思想已经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当于民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商周的敬天保民的治国理念,可知当时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故C正确;明末清初出现早期启蒙思想,A错误;材料反映了敬天

2、的思想,无法体现神权色彩,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儒家思想已经形成,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当于民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紧扣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解答。2.战国中后期,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吕氏春秋》也认为:“今周室既灭,天子既废。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这主要反映了A.统一逐渐成为共识B.各派思想开始交流融合C.兼并战争过于频繁-18-D.人们渴望重建西周秩序【答案】A【解析】【详解】战国中后期,统一的呼声日益高涨,孟子提出了“定

3、于一”的思想,《吕氏春秋》也认为:“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只有统一才能结束战乱,统一逐渐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故A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各派思想开的交流融合,排除B;材料反映人们形成统一的共识,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人们形成统一的共识,并非渴望重建西周秩序,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定于一”“乱莫大于无天子”,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3.《汉书》、《后汉书》及主要汉碑中现在所能找到的西汉“孝廉”之中,能确定出身的一共184人,其中出身于官员贵族之家的128人,出身于地方豪强大地主

4、之家的11人。这一情况说明当时A.察举制不能有效选拔人才B.官位基本被上层社会垄断C.贵族政治进一步得到加强D.中央与地方矛盾日趋尖锐【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汉朝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依据是“孝廉”,根据“能确定出身的一共184人,其中出身于官员贵族之家的128人,出身于地方豪强大地主之家的11人”,说明推荐人才,总是以名门大族为先,七成以上官员是高门大户人家,官位基本被上层社会垄断,故B正确;察举制打破了血缘关系的限制,有利于选拔人才,A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反映官位基本被上层社会垄断,并非依据血缘世袭的贵族政治,C错误;材料反映的

5、是人才的选拔问题,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能确定出身的一共184人,其中出身于官员贵族之家的128人,出身于地方豪强大地主之家的11人”,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察举制的影响分析解答。4.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农耕规模缩小,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重要产粮区。这表明A.军事战争决定经济兴衰B.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18-C.南方农业技术更加先进D.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答案】B【解析】【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农耕规模缩小,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出现了一些重要产粮区,使南北经济逐渐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

6、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故B正确;决定经济兴衰的关键因素是生产力发展,A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北方的农业技术比南方先进,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相反,农耕规模缩小,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农耕规模缩小,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重要产粮区”,联系所学江南经济开发的影响分析解答。5.在7世纪的中国,追求各种各样的外来奢侈品和奇珍异宝的风气从宫廷传播开来,广泛地流行于城市居民中。如男子头戴豹皮帽,妇女穿波斯风格的窄袖紧身服,一些贵族甚至在城市里搭起了突厥人

7、的帐篷。这一现象A.得益于开明开放的政策B.打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C.不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D.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表明,7世纪的中国即唐朝,追求各种各样的外来奢侈品和奇珍异宝形成风气,说明唐朝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这得益于唐朝实行的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故A正确;近代以后中国人逐步打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的景象,并非反映社会风气不好,排除C;D表述太绝对,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在7世纪的中国,追求各种各样的外来奢侈品和奇珍异宝的风气从宫廷

8、传播开来”,联系所学唐朝的对外政策和民族政策分析解答。6.宋朝政府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经营者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对于百姓迁移住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