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五第3单元:第9课《说“木叶”》ppt课件

人教版必修五第3单元:第9课《说“木叶”》ppt课件

ID:36304237

大小:459.0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9-05-09

人教版必修五第3单元:第9课《说“木叶”》ppt课件_第1页
人教版必修五第3单元:第9课《说“木叶”》ppt课件_第2页
人教版必修五第3单元:第9课《说“木叶”》ppt课件_第3页
人教版必修五第3单元:第9课《说“木叶”》ppt课件_第4页
人教版必修五第3单元:第9课《说“木叶”》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五第3单元:第9课《说“木叶”》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单元第9课 说“木叶”目标定位文本导读探究点拨栏目链接(1)学习古诗词语言暗示的表现技巧和归纳的方法;积累古诗词名句。(2)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及从相关资料中抽象出一般规律的能力;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理解它在文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3)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奋发向上的情感。目标定位文本导读探究点拨栏目链接目标定位文本导读探究点拨栏目链接林庚(1910-2006),著名学者、诗人,祖籍福州,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并开

2、始新格律体诗写作。1937年后,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和中国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祖缃,并称“清华三才子”,是著名的楚辞唐诗研究专家。主要著作:诗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问路集》等;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空间的驰想》等。一、作家简介目标定位文本导读探究点拨栏目链接“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

3、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才可以把握文意。二、作家作品目标定位文本导读探究点拨栏目链接新诗的创作经历了20

4、世纪30年代的辉煌,发展到当代,诗坛却呈现出一派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刊寥寥无几。针对这种现状,林庚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他写的《说“木叶”》,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特征的阐释,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三、背景概览目标定位文本导读探究点拨栏目链接目标定位文本导读探究点拨栏目链接课文旁征博引,把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诗句挑选出来进行比较、辨析、归纳、玩味,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

5、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一、主题概括目标定位文本导读探究点拨栏目链接二、结构图示目标定位文本导读探究点拨栏目链接目标定位文本导读探究点拨栏目链接1.我国古代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用“树叶”而多用“木叶”?作者是如何论述这一问题的?三、文本探究答:本文开篇用屈原《九歌》中的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引出话题,说明屈原的诗句启

6、发了诗人们,“木叶”成了“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接着,作者从两个方面分析了诗人们喜用“木叶”的原因。一方面是用“木叶”比用“树叶”来得洗练,另一方面是诗歌是形象思维的东西,用“木叶”或“树叶”或“落叶”虽是一字之差,但“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作者用“木叶”“落木”的诗句,说明了用“木叶”和用“落木”的不同,指出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如此丰富多彩”这一带有规律性的现象。目标定位文本导读探究点拨栏目链接作者从“木”的形象艺术特征方面,深入地探究了古代诗人们喜欢使用“木”字的根本原

7、因。一是“木”比“树”显得“单纯”,它能准确地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二是“木”更能体现诗歌的“暗示性”,“木”不会使人联想到“叶”,而“树”易使人联想到“叶”,“木”字更具有“普遍的性格”,更体现普遍的“潜在的暗示”。目标定位文本导读探究点拨栏目链接2.作者是如何分析中国古代诗歌中用“木”的意味的?答:这篇文章是从小处着眼的,作者抓住中国古代诗歌中使用“木叶”这一特殊意象,全面地分析了中国古代诗歌语言富有的暗示性。作者采用横向比较的方法,分析了“木”和“树”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异同:“‘高

8、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由于“木”和“树”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相同的地方,因此,古代诗歌中由此而生出的“木叶”“树叶”“落叶”的意味就不相同了。这不相同首先表现在由于场合不同,表达的情感就不相同,表达的意境就不同。其次是表现的形象不同:“尽管在这里‘木’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