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本学科的教学名师为引导

以本学科的教学名师为引导

ID:36304514

大小:2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09

以本学科的教学名师为引导_第1页
以本学科的教学名师为引导_第2页
以本学科的教学名师为引导_第3页
以本学科的教学名师为引导_第4页
资源描述:

《以本学科的教学名师为引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以本学科的教学名师为引导名师是大树,能改善一方环境,且在枝叶间闪动精彩,最重要的是名师启发了我们,课堂是个有魅力的地方。的确,名师是我们广大教师学习的榜样,她们引领着我们不断跨过新课程征途上的重重障碍,让我们的课堂变得越来越精彩。信息时代,网络给予了我们开阔的视野。通过网络,我们可以熟悉本学科的专家,阅读他们的成长,从而引导自身的成长。比如,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去阅读《一个大写的人:于漪》《情境教育诗篇:李吉林》《我比大师还大:钱梦龙》《没有教不好的:霍懋征》《久违的教育家:魏书生》《爱心民主教育:李镇西》《不愿跪着教书:吴

2、非》《必要的乌托邦:陈钟梁》《新语文教育派:韩军》《张扬教育个性:高万祥》等等。因为:一、名师的经历是最好的教材。相对而言,个人的经历是最好的教材,能够让我们寻找到生命的认同感。这里说的经历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人生活的经历,一方面是作为教师成长的经历。尽管它们往往不可分割。在名师们作为普通生活者的人生中,他们的挫折、抗争,他们的平凡,拉近与我们的距离,让我们明白人生的困难是一种常态,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甚至让我们感到自身的幸运。在名师作为教师的成长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对一个具体教学问题的处理,对教学艺术的孜孜追求。在他们曾经

3、历的迷茫、困惑中,增强了我们作为教师的自信。相比而言,教学案例、论文更多的是教学的技巧,它属于浅层面,而且方法因人而异;而在人生历练中所拥有的精神和品质,才是最可宝贵的财富。   二、名师的经历激发我们对教学的激情和追求。   人需要有理想和一丝浪漫的气息才会永葆激情,永葆追求的动力。著名教师李镇西到目前还是校长兼班主任的身份。这种身份也许在他闻名之前是绝无仅有的吧。可以想见他对班主任工作的一种激情和执着。   李镇西一直是充满激情的。在自己的书中,他说:从小学起便在学校大批判专栏上“发表”过大量“东风万里红旗飘”之类“诗歌”

4、的我,自以为是“文学爱好者”。但是,当时他没有想到,“师范”二字才会是他未来一生的归宿。只有在大三到中学实习时,学生们对他们的依依不舍,才使教育的魅力在他心中泛起了那么一点涟漪。大学毕业前夕,他偶然读到作家王蒙的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描绘的是50年代初期北京某女子中学一个班集体的生活。“书中洋溢的青春气息深深地感染了我,特别是郑波、杨嫱云们的理想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情怀,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至今,小说的扉页的诗序他仍然能背诵下来。他甚至想:“我一定要把我带的班也建设成为《青春万岁》所描绘的那样的班级!”1982年春天,离开四川

5、师范大学前去四川乐山一中报到时,他的背包里真的有一本王蒙的《青春万岁》。   三、名师的经历引发我们对教学的情感共鸣。王栋生冷峻的文笔和火热的内心构成了他独特的亲和力。他常常说出许多老师的苦闷、彷徨、心声,但最终以一个殉道者的执着感染着我们。这是一个有良知的人。  他说道:作为教师,我认为自己应当是理想主义者,而现实却总是种植悲观;我以为自己的工作对青年成长可能有意义,没想到青年常常会对一个教师的理想投来同情的目光……他又说:必须承认,我们今天所处的教育环境并不好:应试教育愈演愈烈,教育理念混乱,教师待遇低,社会评价不高……但

6、是我们这一代教师的幸运与不幸也全在这里了。现今的教育将往何处去?我们应当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方式?这些是对知识分子智慧的考验,也是对教师良知的考验。……我们不能坐等谁来开恩,应当把所能做的事先做起来:指责课标不合理,你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同行课上得不好,下次请你开课就不要推辞;说高考命题愚蠢,自己不妨设计几个好题;批评高考阅卷者水平低,明年阅卷报名希望你自告奋勇……这样,你的批评将会更有价值。  他还说:我珍视教育工作,所以才会有那些痛苦而沉重的思考。教师可以没有宗教信仰,但是不能没有执著的精神。……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

7、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   这样,我们的心理上寻找到了一位发言者,在精神上有了一位同道人。四、名师的经历给予我们对教学的真实认识。于漪常说:“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还是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这是一种永不满足的精神,张志公曾对此感叹:“于漪教书简直着了魔!”于漪老师在1978年就被评为特级教师,在她漫长的教学生涯上,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每天都有人去听她的课,所以她说,她每天都上公开课,就连早读课也不放过。一位年轻教师,从1976年开始,随堂跟踪听了于漪3000多节

8、语文课,最深切的感受是,于漪从来不重复自己,即使是同一篇课文教第二、第三遍,也绝对不重复,每节课都是一幕美丽动人的人文景观。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于漪所发表的文章中不难发现,她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理论阐释经历了几次大的发展:1981年《中学语文教学探索》一书,确认了语文是工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