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学反思

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学反思

ID:36309709

大小:2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09

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学反思_第1页
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学反思_第2页
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学反思_第3页
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学反思_第4页
资源描述:

《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学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学反思白小刘荣波这节课,在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方面,我的教学设计主要侧重于对同一事物运用不同方法进行观察,即发现式观察能力的培养。越是熟悉的事物,学生的观察热情就会越低。对于学生来说,观察周围熟悉的事物,发现平时不曾重视的现象,这无疑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认识能力。不过,对有效的学习来说,观察和发现显然还只是认识的开始,最终是否有所收获,认识是否能得到发展,在发现现象之后,便取决于对现象所持的态度和准确描述的能力,这也是本课教学所蕴含的重要目标。在准备过程中,我一直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才能给学生创

2、设一个最有效的课堂研究环境?我是在“实验材料的组织”和“观察问题的引导”这两方面进行组织,来落实这个目标。1、本课的“实验材料”我是精心设计的,不但从颜色、软硬度、光滑度、成因等方面考虑,但从学生爱好上选择了这六种岩石。对于学生准备的材料,在呈现时间上我也做了一定的考虑,在鼓励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学生准备的材料是我们今后科学教学的日常工作。本课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观察和区分教师带的岩石中的非岩石,再让学生辨别自己带的岩石中是否有非岩石的,然后整理自带岩石后介绍自带岩石的特征,目的是初步观察岩石;在“观察岩石”环节中主

3、要观察教师准备的岩石标本;最后的分类活动中又能把学生带的岩石集中起来分类,既丰富了观察材料的数量,也培养了学生准备材料的积极性。当然是材料的准备上还是有考虑不周的地方:在辨别非岩石材料时,我没有给各小组各准备一套,而只是在实物投影上展示,这样做,学生不能清晰地观察到真实、具体现象,课堂效果未能达到预想目的。而且在观察工具中“小刀”的使用上,也考虑得不到位,由于操作对象是三年级学生,而且我准备的小刀是比较锋利的,虽然在工具盒上显著标明“小心使用小刀”,但如果用“铁钉或铜钥匙”代替,则更加恰当。2、问题是引领探究的

4、钥匙,在课一开始我就以问题引入课题。“你们自己带来的都是岩石吗?”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就非常主动地观察自己带的和小组内他人的岩石标本,这能促使学生更加关注自己准备的岩石,也能无形中培养了他们日后准备材料的能力。“说说自己的岩石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你们准备怎样观察?”、“你们能从她的发现中判断出她观察的是哪块岩石吗?”、“如果要把它们分分类,你们打算按什么标准来分呢?”这些问题都能自然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讨论的方向,使学生在有序的观察活动中逐步深入、提高观察和描述能力。这节课的关键部分是教师如何组织活动,使学

5、生在活动中充分讨论、观察、交流,使其观察和描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对于观察岩石时用敲打和刻划的方法后闻气味的方法,还得到了专家们一致认可,补充了岩石的观察方法。当然,从“实录”中可以看出,我并未达到这个目的,课并没像自己所想象的那样发展,结果只是简单地演习了一个由“观察方法——观察结果”的过程。这主要是与我的材料与心理都准备不足所导致。从整理“实录”的过程中,我非常吃惊他们的思维活跃和程序与发展的速度。不得不承认,这个班的学生实在是非常出色,他们只经过一年不到的观察、描述培养,就能非常熟练地综合运用各种感官观

6、察事物的各方面特征,表达能力也比我市同龄学生全面、准确。我在课前和课间的一段时间里都低估了他们。就课堂中他们提出的想法为例:1、我用放大镜看看,把岩石放大后会是什么样子的。2、先把岩石放到水里洗一洗,再闻闻有什么气味。3、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它的形状是不一样的。4、我这块一边很粗糙,一边却很光滑,它该分在哪一类呢?5、可能是被水冲击后变成这样的吧!这些想法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而我在课堂中没有及时抓住“1”这名学生的这点深究下去,所以造成学生观察面的浅显,如果我再追问:“你打算用放大镜观察岩石的什么?”,相信这班

7、学生会很自然地会把观察重点转移到岩石的纹路或颗粒上来,那样这节课的深度就有了,这是本课中的一大失误。而学生提出“2”的想法时,我并没有肯定他的想法,而是强硬地将其引入相互敲打后再闻,其实把岩石放到水里后,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只是因为我没有准备水,而没有让他研究他所想要研究的内容,这主要是我当时太在意自己原先设计的预案导致无法快速洞察到学生的想法。可以说,这节课的教学以及课后整理实录后的反思,使我真正深刻地认识到我们自身还需要多方面的提高,也让我看到科学教学改革的成效和发展的潜力。使我更有信心为这一学科做出自己微

8、薄的贡献。另外,对于学生想要了解的“这块是什么岩石”——岩石的名称,我在课堂上简化处理了,并没有向学生加以解释,是为以后教学埋下伏笔。如果还有机会让我再上这堂课,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考虑重组:1、如何突出本课的重要环节——观察与分类?2、分类时,如果按一个标准,是否只能分成两类?3、要在解决细节的基础上,对本课再进行整合处理,使其更具开放性,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