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脑性瘫痪》ppt课件

《儿科脑性瘫痪》ppt课件

ID:36326987

大小:557.50 KB

页数:112页

时间:2019-05-09

《儿科脑性瘫痪》ppt课件_第1页
《儿科脑性瘫痪》ppt课件_第2页
《儿科脑性瘫痪》ppt课件_第3页
《儿科脑性瘫痪》ppt课件_第4页
《儿科脑性瘫痪》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儿科脑性瘫痪》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小儿脑性瘫痪叶兴里2014、07、022一、脑性瘫痪的定义脑性瘫痪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合并智力障碍、癫癎、感知觉障碍、交流障碍、行为异常及其他异常。3二、脑性瘫痪的分型(一)临床分型1.痉挛型(spastic):以锥体系受损为主。2.不随意运动型(dyskineti):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不随意运动增多。表现为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肌张力失调、震颤等3.强直型(rigid):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呈齿轮、铅管样持续性肌张力增高。4.共济失调型(ataxia):以小脑受损为主。5.肌张力低下型(hypot

2、onic)6.混合型(mixedtypes):同一患儿表现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症状。4(二)按瘫痪部位分型1.单肢瘫(monoplegia):单个肢体受累;2.双瘫(diplegia):四肢受累,上肢轻,下肢重;3.三肢瘫(triplegia):三个肢体受累;4.偏瘫(hemiplegia):半侧肢体受累;5.四肢瘫(tetraplegia):四肢受累,上、下肢受累程度相似。5三、脑性瘫痪的原因脑的损伤和发育异常是脑性瘫痪的病因,将引起脑损伤的病因区分为出生前、围生期及出生后三个不同时期。(一)出生前因素1.基因病:遗传性神经疾病;2.胎芽病(1)接受X线照射(2)病毒感

3、染(3)药物影响:激素类、氨甲碟呤、他巴唑等;3.胎儿期因素(1)感染:梅毒螺旋体、唾液腺病毒、李斯特菌属、巨细胞包涵体、流感病毒、风疹病毒等;(2)低血糖;(3)宫内缺氧;(4)胎儿红细胞症。4.孕母因素:(1)妊娠中毒症;(2)反复阴道流血;(3)过量吸烟或饮酒;(4)初产>34岁或<20岁;(5)妊娠中手术;(6)习惯性流产、早产、死产;(7)子癎。6(二)围生期因素1.早产儿、未熟儿、低出生体重儿;2.过期产、巨大儿;3.多胎;4.新生儿窒息;5.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6.新生儿核黄疸、黄疸迁延;7.胎盘异常: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盘老化等;8.脐带脱垂、脐带绕颈等

4、;9.羊水异常过多、过少、混浊、早破水;10.异常分娩:(1)产钳、胎头吸引分娩、因故剖腹产;(2)臀位或足位产;(3)第二产程>4小时、全产程>30小时;(4)急产等;11.新生儿低血糖;12.新生儿低血钙。7(三)出生后因素1.各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脑炎;(2)脑膜炎等2.中毒(1)铅;(2)CO等;3.新生儿痉挛;4.脑血管栓塞;5.新生儿颅内出血;6.硬膜下血肿;7.蛛网膜下腔出血;8.头部外伤;9.新生儿感染:(1)肺炎;(2)脐炎;(3)皮肤感染;(4)中耳炎等;10.迁延性黄疸;11.生后1W内重度营养不良、贫血;12.生理性体重减低恢复过慢。8四、脑性

5、瘫痪各型的临床症状(一)痉挛型痉挛型(spastictype)为脑性瘫痪患儿中占比例最多的一型,约为70%。多数是因早产、未熟儿、低出生体重以及新生儿窒息等原因而致,近年来随着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的上升,痉挛型患儿逐渐增多。91.临床检查的体征(1)深部腱反射亢进膝腱反射、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跟腱反射、内收肌反射等明显亢进。(2)折刀现象阳性。(3)病理反射阳性:Babinsk征阳性,踝阵挛、髌阵挛阳性。(4)肌肉痉挛,表现在伸肌与屈肌均痉挛,主动肌与拮抗肌间缺乏相反抑制。(5)肌张力增高。(6)肌力减低。102.痉挛型中的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1)痉挛型双瘫因本型患

6、儿头部的控制能力和两手的正中位指向能力可以得以发育,上肢与手的功能基本正常,所以很少在9个月前被诊断。轻症患儿常在发育至抓物站起或开始步行的18个月至2岁时,因发现尖足始就诊而被诊断。11(2)痉挛型偏瘫此型患儿因为有明显的姿势与运动的非对称性,所以常比双瘫儿发现的早,多数是在8、9个月以后或更晚些被确诊,病因常为一侧性颅内出血或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临床检查除了患侧的肌肉痉挛改变外,可见患侧上、下肢尤其是下肢短于健侧,腿的周径、足跟、臀部均小于健侧,为废用性萎缩。12(3)痉挛型四肢瘫1)轻度、中度痉挛型四肢瘫.多数患儿的早期症状在生后3~4个月时出现,部分患儿在18个月~

7、2岁时可能见到手足徐动样运动,原始反射如ATNR、Moro、STNR反射等残存,甚至终生存在。大部分的患儿不能发育到立位的阶段,可能一部分可以扶物站。此类患儿可能一生只能发育至坐位、膝立位和四爬移动。13(二)不随意运动型不随意运动型(dyskinetictype)的病理损害部位为基底核,致病原因多为核黄疸或迁延黄疸的后遗症和新生儿的缺氧缺血。前者常引起单纯的不随意运动型,后者则多引起低紧张型的不随意运动或者是不随意运动与强直型或痉挛型混合存在的混合型。美国脑瘫协会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将不随意运动型区分为紧张型(te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