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农牧交错-1地研

(农学)农牧交错-1地研

ID:36335163

大小:10.60 MB

页数:43页

时间:2019-05-09

(农学)农牧交错-1地研_第1页
(农学)农牧交错-1地研_第2页
(农学)农牧交错-1地研_第3页
(农学)农牧交错-1地研_第4页
(农学)农牧交错-1地研_第5页
资源描述:

《(农学)农牧交错-1地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农牧交错带地理④一、农牧交错带概念的提出感性认识:按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区划,大致以400mm年降水量等值线为界,可分为两大区。以东、以南是种植业为主的农区,以西、以北是畜牧业为主的牧区。①是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向西北内陆干旱区过渡的地带;②是集约农业区向游牧牧业区过渡的地带;③是集约农业地带向粗放农业地带过渡的地带;④是圈养畜牧业向游牧畜牧业过渡的地带;⑤是农耕文化向游牧文化过渡的地带。气候寒旱,农牧交错带南进气候寒旱,农牧交错带南进气候暖湿,农牧交错带北退气候暖湿,农牧交错带北退二、农牧交错带的形成与动态变化(一)中国全新世时期的环境演变中国全新世植被带南北移动特征表年代(距今)植被带移动变化

2、特点11000~80008000~65006500~50005000~35003500~25002500~500向南推移1~2个纬度向北推移2~3个纬度向南推移1~3个纬度,混合过渡型增加向北推移1~3个纬度,过渡型更多向南推移1~3个纬度向北推移1~2个纬度(二)早期农牧交错带的动态变化考古学证据表明,在我国现代以半农半牧为特征的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区,史前曾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1、史前原始农业最早的史前原始农业于8000~7000aBP发现在内蒙古东南部地区,即兴隆洼文化。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原始农业文化在7000aBP以后才开始出现。在此后至4300aBP期间的考古文化虽出现数次文化间断现象,

3、但文化类型均为定居农业文化为主,兼营狩猎,其晚期,农业文化已十分发达。因此,现在的农牧交错带地区当时基本上属于原始农业区。2、牧业文化的兴起4000~3500aBP是一个气候状态发生急剧变化的气候转折时期,标志着全新世大暖期的结束。随着气候变冷,我国北方地区的原始农业文化普遍衰落,牧业文化兴起,发生了从农业文化向牧业文化转变的过程。(三)古代与近代农牧交错带的进退3500aBP以后,长城沿线地区的游牧文化进一步向南、向东南扩展,并在北方长城沿线地区形成以半农半牧、时农时牧的土地利用方式为特征的农牧交错带。战国以后所修建起来的长城成了中原农业的汉民族文化与北方游牧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分界线,西汉司马

4、迁称其为“农牧地区分界线”。秦和西汉为本区历史上第一次农业大规模开发时期。东汉以后,由于停止移民屯垦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农牧界线曾向南推移,使草原和森林植被有所恢复,牧区范围有所扩大。唐宋时期是继秦汉之后,在本区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农业开发时期。在唐代中叶以后农牧地区分界线又向北推移。唐朝以后的五代、两宋以至元代时期,农牧界线大体在今陕北与内蒙古之间。辽代建立前,北方地区相继为匈奴、乌恒、鲜卑所统治,农业衰退,畜牧业兴旺,植被恢复。《全辽文》描述当时“春来草色一万里,芍药牡丹相间红”,“平沙软草天鹅肥,胡儿千骑晓打围”,反映了当时平坦开阔的沙质草原景观。辽建国初期,大批战俘和汉民迁入,给当地

5、农业带来巨大影响,到10世纪中期已成为“编户数十万,耕垦千余里”的农区。13世纪以后,元朝统治中心南移,这里成了蒙古族的活动范围,经济活动重新转为以畜牧业为主,天然植被逐步恢复。明朝末年由于实行“军屯”和“民屯”,以就地解决当地军民粮食问题,造成“屯田遍天下,而西北为最”。秦初隋唐明现今(四)近现代农牧交错带的动态变化一般来讲,长城一线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现代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大致区域。这是因为:⑴从气候上讲,长城的走向基本与400mm降雨等值线一致,是半干旱与半湿润气候的分界线;⑵从土壤类型上讲,其南侧以黄土为主,北侧以风沙土为主,是黄土和风沙土的分界线;⑶从历史上讲,长城既是政治军事分界线,又

6、是汉族的定居人口和少数民族游牧人口的分界线。⑷从民族习惯上讲,历史上长城以外的少数民族很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而长城以内的汉族在屯垦戍边过程中,既要从事农业,又要从事牧业生产活动。虽然,历史上在一些地区和时期,农牧交错区也时有越过长城向北推进,但它毕竟是局部的,并不影响农牧交错带大的历史分布格局。只是到了清朝,随着人口的大量增长,这条分界线才受到破坏。时期年代总人口数(万人)汉景帝时期公元前179年500秦、周、商、夏至西汉初年1100~1300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5950唐玄宗天宝时期公元742~756年5200宋哲宗元符时期公元1098—1100年4300明神宗万历时期公元1573—162

7、0年6060清康熙、雍正时期公元1662—1735年5000~6000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10000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41000清乾隆以后我国人口已从1亿人发展到超过4亿人,迫于人口压力,实施蒙旗放垦,农田又发展到阴山以北,特别是到了清光绪年间,长城内外所留“草地仅十分之二三”,境内草原被开垦殆尽,使得农牧交错带的北界向北推移。在垦荒政策指导下,大批农民越过长城从事农业活动,使农牧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