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Ⅲ人教新课标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同步学案

生物必修Ⅲ人教新课标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同步学案

ID:36348713

大小:9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09

生物必修Ⅲ人教新课标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同步学案_第1页
生物必修Ⅲ人教新课标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同步学案_第2页
生物必修Ⅲ人教新课标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同步学案_第3页
资源描述:

《生物必修Ⅲ人教新课标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同步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五章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自主学习课程导入:【思考】大家知道蝴蝶效应吗?你此时此刻呼出的CO2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多大的影响呢?探究新知:学点1.物质循环的概念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Ca等元素,不断进行着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再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2.范围:生物圈3.特点:全球性、反复性4.生物地化循环:水循环、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例题1.下列关于生物地化循环说法错误的是()A.生物地化循环带有全球性B.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圈中周而复始地循环,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C.气体型循环与沉积型循环

2、各有特点,彼此无关D.物质在生物群落之间的传递通常是通过食物链进行的学点2.水循环例题2.对绝大多数生物来说,没有水就不能存活。地球上如果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请回答以下各题:(1)水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意义是、、。(2)在全球水循环中,陆地水主要通过和方式进入到大气层中。(3)我国西部地区干旱缺水,为改善这种状况可采取植树种草的措施,因为森林和草地具有保持水土、和等功能。学点3.碳循环1.碳的存在形式在无机环境中以CO2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在生物体内是以各种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2.碳的循环形式——CO2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主

3、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有机碳的形式通过食物链(网)进行传递的。3.产生CO2的形式微生物的分解;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例题3.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首先依赖于()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动物的呼吸作用C.化石燃料的燃烧D.细菌的分解作用例题4.在生态系统的各成分中,连接碳元素进出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两个重要成分是()A.生产者与分解者B.生产者与消费者C.消费者与分解者D.生产者与非生物成分学点4.氮循环和磷循环学点5.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过程范围特点联系课时练习:1.生物地化循

4、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元素()A.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复杂过程B.在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的逐级递减的全过程C.在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的生物体内的反复循环运动D.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运动2.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能使CO2进入群落,又能将其释放到大气中的生物是()A.分解者B.植食动物C.肉食动物D.绿色植物3.(多选)与自然界碳循环关系最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A.线粒体B.叶绿体C.核糖体D.内质网4.(多选)下列关于生物圈中的氮素循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固氮菌能将N2转化为NO3-供植

5、物利用B.硝化细菌能将土壤中的NH3氧化成NO3-供植物利用C.动植物尸体内的含氮物质能被分解者分解为NH3D.土壤缺氧时某些菌类可将NH3转变为N25.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大气中CO2植物体内含碳有机物①②③(1)①是,②是,③是(2)碳在无机环境中以的形式存在。(3)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的形式进行循环。(4)大气中的CO2通过作用进入生物群落。(5)生产者与消费者在生命活动中通过作用,又把CO2放回大气中。(6)进入生物群落的CO2合成含碳有机物,其中一部分碳以形式储存于地层之中,当它时又把生成的CO2放

6、回大气中。(7)枯枝落叶与动、植物尸体通过作用,产生的CO2又回到大气中。习题解析:例题1.C例题2.(1)有利于新陈代谢各种反应的进行有利于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输有利于维持植物体的温度(2)蒸发植物体的蒸腾作用(3)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例题3.A例题4.A1.D2.D3.AB4.BC【解析】固氮菌是将N2还原为NH3,而不是NO3-,所以A错误;硝化细菌能将土壤中的NH3氧化为NO3-供植物利用,选项B正确;动植物尸体内的含氮物质能被分解者分解为NH3,所以C正确;土壤缺氧时某些菌类(反硝化细菌)可将NO3-转变成N2,返回大气中,而不是

7、将NH3转变成N2。5.(1)①枯枝落叶②动物体内的含碳有机物③细菌、真菌等微生物(2)碳酸盐二氧化碳(3)二氧化碳(4)光合作用(5)呼吸(6)煤、石油等燃烧(7)微生物的分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