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学习案例

研修学习案例

ID:36350159

大小:6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09

研修学习案例_第1页
研修学习案例_第2页
研修学习案例_第3页
研修学习案例_第4页
研修学习案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研修学习案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国培计划(2014)”——甘肃省省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研修学习案例模板张民辉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初期,扑面而来的研修模式变化、学习共同体建设、研修活动开展、引领性课程、如何备课、上课、如何做好老师等诸多教育教学活动,曾经给我们带来困惑与感动;工学矛盾,写日志、传资源、运用研修工具等繁琐之事及技术操作难题,曾经给我们带来苦恼与惊喜……一路走来,我们慢慢地发现,我们的学习习惯在悄悄发生着变化,教学中遇到困惑时,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扩大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让我们以研修案例的形式记录下自己在研修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悟所

2、获。撰写案例要求真实和具体,同时请注意包括以下要素和内容:1.案例题目:数学教学中学习习惯的培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主题背景(情境描述、人物、问题发生的原因等)3.事件本身及问题解决的过程(详写)4.问题探究及收获5.评析与反思(如有需要注明参考文献、网络资源)。6.其它附件案例描述:平川(区)第三年中学姓名:张民辉   研修帐号:18309468906案例题目:数学教学中学习习惯的培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案例内容: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

3、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必备的素质,但它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慢慢培养,在数学教学中我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课前预习,激发探究欲望  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使学生终生受益。  在指导学生预习中,我首先让学生课前通过对上一节课所学内容的回忆,让学生自己去看书、去发现问题,让他们对新知识有所了解。并做预习笔记,“在预习中我学会了什么知识?”“

4、我还有什么不理解?”以备课堂上有的放矢,重点解决。另外利用导学案自己检查预习效果,同时,导学案的设置还包括对有关知识的链接回忆,便于对本节知识作一些知识方面的准备,这对课堂是一个重要的铺垫,可以起到“树楼梯”的作用。例如:在学习九年级《测量物体的高度》时,让同学们课前回忆总结你以前学过哪些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你还能想到哪些方法可以试一试?通过对以前知识的归纳,为新知识作好铺垫。   再如有些课上没有条件做,需要课后做的活动,我也放手学生课前去做。在学习《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和性质》时,教材安排一节课讲两种形式y=ax2+k和y=a(x-h)2的图像和

5、性质,知识点多而且容量大,这就需要强有力的课前预习。因为在前一节的学习中,同学们已经会画简单的二次函数的图像,那么在这一节的导学案中我就设计让同学们画出两组图像: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y=x2、y=x2+1和y=x2-2的图像;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y=-2x2、y=-2(x-2)2和y=-2(x+1)2的图像,这样在课堂上就可以轻松的学习新知识,观察图像归纳总结这两种形式二次函数的性质,并有充足的时间通过练习理解、掌握、运用性质,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合作探究,焕发课堂生机  新《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

6、,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数学课堂应充分由学生来掌握,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二次函数的应用》第三课时,课的开始以实际问题来创设的情境:某公司的大门呈抛物线型,大门地面宽AB为4米,顶部C距地面的高度为4.4米。(1)试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求抛物线对应的二次函数的表达式;(2)一辆满载货物的汽车欲通过大门,货物顶部距地面2.56米,装货宽度2.4米,那么这辆汽车能否顺利通过大门?在

7、处理这一部分知识时,我在导学案上多画几个抛物线形的大门,供学生们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思索、探究:直角坐标系建在不同的位置,所得的表达式的形式是否一样?个人自主探索后,小组交流,小组成员层次不一,所以有的同学想的方法多,有的同学想的方法少,又各不相同,他们就会相互交流,探讨,共同进步。有的同学在解决第二问的时候有困难,就会请他人帮助,学生的讲解最大的好处是节奏适宜学生,给学生一个思考和领会的空间,所以看似慢,其实接受效果好。学生在这里可能会产生疑问:我求的表达式都对吗?到第二问做完就会发现:不管哪种表达式最后求的结论一样,殊途同归,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

8、活,又服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