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六年级美术下册 第12课《美无处不在》教案 浙美版

2019年(春)六年级美术下册 第12课《美无处不在》教案 浙美版

ID:36397614

大小:85.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10

2019年(春)六年级美术下册 第12课《美无处不在》教案 浙美版_第1页
2019年(春)六年级美术下册 第12课《美无处不在》教案 浙美版_第2页
2019年(春)六年级美术下册 第12课《美无处不在》教案 浙美版_第3页
资源描述:

《2019年(春)六年级美术下册 第12课《美无处不在》教案 浙美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年(春)六年级美术下册第12课《美无处不在》教案浙美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微距摄影的相关知识,发现身边的自然之美。2.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运用相机的微距摄影功能,尝试从不同角度拍摄自己熟知的景物,表现其独特的美感特征。3.感受微距摄影的独特魅力,增强愉悦的审美体验,养成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二、教材分析1.教材编写思路。本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微距摄影的拍摄、欣赏、品评活动,认识到只有留心关注生活中的事物,才会发现美的存在,才会感受到美无处不在。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通过对微距摄影作品的欣赏交流和微距摄影的实践尝试,

2、感受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学生通过欣赏不仅从视觉上产生共鸣,而且从作品中体会到摄影师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和认知,对自然的认识与看法。学生通过微距摄影实践尝试,发现从不同角度去看平时熟悉的物体会有如此惊喜的发现。同时,学会微距摄影基本的拍摄方法,利用不同的媒材去发现美、表现美。爱迪生说:“最能直接打动人心灵的还是美,美立刻在想象里渗透一种内心的欣喜与满足。”在教学时,可以创设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们走进大自然,用微距摄影的方式去发现美、创造美、体验美。2.重点、难点。重点:学习微距摄影,感受美无处不在。难点:微距摄影

3、的方法及取景构图。三、教学课时1课时四、教学设计课前准备(学生)数码相机。(教师)多媒体课件、数码相机。教学过程1.激趣导人。(1)欣赏微距摄影作品,猜猜拍的是什么?(2)教师:“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今天我们就用照相机去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3)出示课题:《美无处不在》。2.探究学习。(1)比较欣赏,初步感知微距摄影。①出示四张照片进行对比(两张为平时普通的摄影,两张为微距摄影)。教师:拍摄同一景物,每组照片中两张照片的拍摄距离有什么不同?哪两张更为有趣、更吸引你呢?你知道这种摄影方式叫什么吗

4、?②课件呈现文字说明,老师一边作介绍:微距摄影是一种近距离摄影,它利用镜头的光学原理可以清晰地表现出很细小的事物,拍摄出的照片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2)初步欣赏,感受微距摄影的魅力。①欣赏课本中部分微距摄影作品。②欣赏其他微距摄影作品。(3)学生尝试拍摄。①请尝试拍一拍桌面上较小的文具用品。②展示拍摄的照片。③发现问题。(如:为什么有的同学拍出的照片很模糊?有些照片非常的暗?)(4)教师示范。①开启微距模式。教师:同学们如果没有进行微距功能的设置,距离相机小于50厘米内是很难对焦的。所以有些同学拍摄出来的照片清晰但拍摄的物体很小

5、。而有些同学拍出来的照片够大但是非常的模糊。寻找到照相机中的花(MF)的标志,按下即开启微距模式。②关闭闪光灯。微距摄影时照相机更容易出现照片发暗、曝光不足的问题,而开启闪关灯又会让被摄物体曝光过度,或者出现难看的阴影。所以拍摄微距时应该关掉闪关灯。③双手持稳相机,半按快门对焦。④对焦清晰后快速按下快门,完成拍摄。(5)尝试拍摄桌面文具。①要求用微距摄影,将文具细节拍清晰。②同桌互相观察所拍照片,看看拍得是否清晰,请拍得清晰的同学举手示意。(6)深入欣赏,了解表现主体的不同方法。①面对同一事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拍摄,表现不同

6、的审美意味。(以树叶为例。)②以荷花为例深入欣赏了解拍摄同一物体的不同取景方法。即应用大小对比拍摄、应用疏密对比拍摄、应用动静对比拍摄等方法突出表现不同的主体。3.作品欣赏。(1)教师的微距摄影作品。(2)同学的微距摄影作品。4.创作练习。(1)作业要求①用微距摄影拍摄校园中的景物。②能清晰拍摄景物,运用不同的对比方法突出表现的主体(2)学生创作练习,教师巡视指导。5.作业展评。(1)将学生拍摄的微距摄影作业传到电脑中进行展评。(2)请学生自我介绍自己拍摄的微距摄影作品:表现的是什么景物,拍得是否清晰,运用了什么对比方法,突出了

7、什么主体等。(3)请说说哪些同学拍摄的作品清晰、漂亮、有趣,发现了校园中的美。6.课外拓展。(1)欣赏大师微距摄影作品。(2)希望同学多观察身边的事物,用微距摄影的方法发现、记录更多美的景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