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探究欧姆定律》(沪粤)

【教学设计】《探究欧姆定律》(沪粤)

ID:36439374

大小:101.35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10

【教学设计】《探究欧姆定律》(沪粤)_第1页
【教学设计】《探究欧姆定律》(沪粤)_第2页
【教学设计】《探究欧姆定律》(沪粤)_第3页
【教学设计】《探究欧姆定律》(沪粤)_第4页
【教学设计】《探究欧姆定律》(沪粤)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探究欧姆定律》(沪粤)》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畅言教育《探究欧姆定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计算。过程与方法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归纳得出欧姆定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体验和增强合作、交流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欧姆定律的实验,以及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教学难点:1、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欧姆定律。2、体验探究自然规律的曲折和乐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克服困难的信心。◆课前准备用心用情服务教育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畅言教育电流表,电压表,电池组,

2、定值电阻5欧、10欧、15欧,开关等◆教学过程一、演示实验,引入新课(1)用同一个小灯泡分别用二节干电池和一节供电,为什么用二节时较亮?当电阻一定,电流跟电压之间有怎样的定量关系呢?(2)用同一节电池分别对2.5V和3.8V小灯泡供电,为什么2.5V小灯泡较亮,当电压一定,电流跟电阻之间有怎样的定量关系呢?AVR=10Ω用实验来研究U、I、R的关系。二、新课讲授1.电路设计:(如右图)2.实验研究(1)R一定(R=10Ω)I跟U的关系。记录,分析数据。电压(V)123电流(A)0.10.20.3结论: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

3、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2)U一定(U=2V),I跟R的关系。记录,分析数据。电阻(Ω)51015电流(A)0.40.20.13结论: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3.欧姆定律(1)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2)公式:I=U/R。公式中I、U、R的单位分别是安、伏和欧。(3)公式的物理意义:当导体的电阻R一定时,导体两端的电压增加几倍,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就增加几倍。这反映导体的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例关系(I∝U)。当电压一定时,导体的电阻增

4、加到原来的几倍,则导体中的电流就减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反映了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例的关系(I∝U/R)。公式I=U/R完整地表达了欧姆定律的内容。用心用情服务教育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畅言教育说明:欧姆定律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这三个量是对同一段导体而言的。4.课堂小结(1)欧姆定律由变形可得U=IR和。由U=IR可知,当电压U一定时,电流I与R的乘积一定,电流I与导体的电阻R成反比。由可知,当电阻R一定时,导体两端的电压U与导体中电流I的比值一定,电流I与电压U成正比。(2)应用时注意的要点:使用欧

5、姆定律应注意电压U、电流I和电阻R三者间的对应关系。(3)适用范围:适用于纯电阻电路。三、经典例题例1、某导体两端的电压为3V时,通过它的电流200mA,这个导体的电阻有多大?现将电压增加到6V,若用有0~0.6A、0~3A两种量程的电流表来测量导体中的电流,应选用哪一种量程?例2、下列有关电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导体的电阻越大,表明导体的导电能力越强B.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C.导体中的电流为零时电阻也为零D.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等因素有关例3、小华利用下列器材探究电流与电

6、阻的关系。实验器材:电源(4.5V)、电流表、电压表、三个定值电阻(R1=5Ω、R2=15Ω、R3=25Ω),滑动变阻器标有“30Ω 1A”字样。(1)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完成图甲中的实物连接;用心用情服务教育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畅言教育(2)实验中,小华控制R两端电压不变,示数如图乙所示,读数为________V;(3)小华读出R1接入电路的电流后,断开开关,将R1换成R3后,接下来她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4、根据欧姆定律完成下列表格次序电压U/V电流I/A电阻R/Ω

7、1102.52102345例5、如图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为3V,闭合开关S后,电流表示数为0.4A,电压表示数为1V,则R2的阻值是________Ω。用心用情服务教育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畅言教育四、布置作业:掌握欧姆定律。◆教学反思略。用心用情服务教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