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

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

ID:36459622

大小:75.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10

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_第1页
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_第2页
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_第3页
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_第4页
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浙江理工大学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我校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是在原丝纤维和纺织材料等学科方向的基础上发展而成,2001年获“材料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材料加工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材料学”被批准为浙江省重点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本学科形成了以纤维材料为特色,涵盖高分子材料、纺织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生物与仿生材料、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等研究领域的交叉性学科。本学科注重学术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和引进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现有浙江省高等学校“钱江高级人才”(特聘教授)

2、2名,3名教师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3名教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名教师入选“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13名教师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或第一、二层次,7位教师入选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本学科现有教学科研人员7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37人。年轻教师中绝大多数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学科队伍结构合理、学历职称层次高。在本学科基础上建有“先进纺织材料与制备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丝纤维材料及加工技术”浙江省重点实验室。现有教学和科研实验室3300M2,仪器设备总值5000余万元。本学科具有很强的研究和开发能力,承担着一

3、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教育部、浙江省重大项目及企业委托项目等大量科研项目;完成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多项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近年来,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一、二等奖20余项。一、培养目标(小四黑体)1.具有坚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各种新型材料的研制、加工和测试分析技术,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向。2.掌握必要的实验设计和计算处理的技能,完成具有学术意义或应用背景的学位论文。3.具有科学研究和解决工程中一般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教学工作、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工作。4.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技能

4、。5.德智体全面发展。二、主要研究方向1、材料物理与化学(二级学科代码:080501)主要研究内容:①新型功能材料:通过材料的功能性设计,研究各种新型功能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特别是绿色环保纤维、生物仿生材料、信息功能材料、稀土功能材料、能源材料、膜材料与技术、新型轻工材料等。②包装材料物理与化学:主要研究各种包装材料的物理与化学特性,及其对制品性能的影响,研制各种新型包装材料。包装材料性能与结构的物理与化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制浆造纸化学品与造纸湿部化学,造纸原料与新型纸制品研究,制浆造纸清洁生产及环境保护。③纳米材料及应用:纳米效应与纳米材料的物理与化学特性,纳米材料的制备与结构、性能研

5、究。研究和发展纳米材料和相关器件技术。纳米材料技术在纺织、包装、造纸等方面的应用。④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半导体材料制备、结构性能分析和器件特性研究,研究和控制半导体材料微观组成、结构和物理化学特性与电子过程的关系,半导体材料设计与器件设计和制造,及其在通信、计算机、信息家电与网络技术等领域的应用。2、材料学(二级学科代码:080502)主要研究内容:①新纤维材料及功能性纤维材料:主要研究新型天然和合成高性能纤维材料的制备与技术。对现有纤维大类,通过化学和物理改性,研究开发差别化和功能性新型纤维的技术原理和方法手段。②功能高分子材料:主要研究特种离子交换树脂、高分子膜分离材料、导电性高分子

6、材料、高吸水性树脂、智能高分子、生物可降解高分子、催化功能高分子材料等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制备、结构、性能和加工应用。③生物高分子材料:主要研究天然生物高分子(如蚕丝蛋白、纤维素、壳聚糖、核酸等)材料的分子自组装、结构与功能关系;可再生生物高分子材料的功能化、高值化研究。④光催化材料:主要研究光催化环境净化材料、可见光响应的光催化材料、光电器件材料的制备、理论基础和应用技术开发。⑤涉海材料:主要研究材料在海洋环境中的腐蚀与防护技术;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能源、海洋新材料的制备、理论基础和应用研究。3、材料加工工程(二级学科代码:080503)主要研究内容:①复合材料及先进复合加工技术:利用我校

7、在纤维及其集合体结构性能和制备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结合复合材料学科发展的前沿,主要进行以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生物医学工程和军事防护等为主要应用背景的柔性纺织结构隔声复合材料、抗静电(屏蔽)复合材料、低(高)磁抗复合材料、纤维负载型光催化材料、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组织工程纳米复合材料,形状记忆复合材料和抗冲击侵彻复合材料等的制备技术及应用研究。②仿生材料制备新技术:主要利用可再生生物材料资源研究生物可降解材料及其制备技术,可再生生物材料在轻工领域的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