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习方法

化学学习方法

ID:36498570

大小:4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11

化学学习方法_第1页
化学学习方法_第2页
化学学习方法_第3页
化学学习方法_第4页
资源描述:

《化学学习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阅读(16390)┆ 评论(18)┆ 转载(167)┆ 收藏(37)怎样学好化学(2012-10-2209:35)本文作者是我的朋友刘英迪,曾经获得全国高中生化学竞赛一等奖,本科就读复旦大学化学系,后被美国加州大学化学系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大家可以借鉴一下她学习化学的体会。化学就是一种东西加上另一种东西,砰的一声变成一种新东西。小的时候,当初中老师的妈妈对我如是说。那时候,我就觉得化学难道不是一种非常非常好玩的事情么?化学化学,变化的学问。闭上眼睛,蓝蓝的天空,碧绿的原野,潺潺的流水,洁白的雪,漆黑的碳,这一切的一切,五彩缤纷,绚丽多彩。是的,化学离我们不远,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

2、我们用心发现,就会发现一个化学的苍穹,那里充满着无穷的乐趣。提起化学来,有许多同学特别是我们这些重点中学的同学,常常感到头疼,说它不好学,有的还将化学称为“理科中的文科”,从一个侧面说明,化学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它和数学物理的学习方法有较大的不同。的确是这样,学数学、物理,主要是理解好基本的定义、定理、定律等等,在掌握好这些基本的东东后,就要做一定量的习题来巩固所建立的思想,并不断深化,最后达到能熟练运用所学过的知识灵活解决各种问题。而化学则不同,因为化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面的学科,必然叙述性的文字就比较多。此外知识的系统性也不很强,实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化学不同

3、于学数学、物理。我自己在学习化学时,体会到要学好化学,首先要对化学这门学科有所了解,要知道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它的作用十分重要。比如生活中的涂料、食品、药物、日常用品,没有一个能跟化学脱离关系的。了解了这些,学习时就有了一定的目的,有了一定的兴趣,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如果你自己看看我们的课本,就会发现课本上好多东西其实是从我们的日常生活谈起的。谈了很多我们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比如告诉我们,平常我们用来照明用的蜡烛燃烧后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这就使我们知道,一些物质是可以“变成”其他物质的。当书中又提到铁生锈时,我们就会很自然的问,铁为什么会生锈?锈是什么东西?这样

4、带着问题去学习,就是使我们在学习时有兴趣,学得就比较扎实。其次,我体会到要学好化学,必须狠抓基础。有许多同学对抓基础很不重视。认为基础的东西只要知道了懂了就行了。但我切身体会到,要学好化学,一定要打好基础。抓基础,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在这方面,我是深有体会的。刚升高中的时候。我参加了学校的奥赛选拔赛,并且被选在化学竞赛班里面培训。当时,课程很紧,3天讲一个部分,不到一个月就讲完高中化学的大部分课程,然后在后面的学习中,又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学完大学化学的全部课程。培训班采用自然淘汰的体制,在高强度的学习过程中,原来80多人的班级越来越小,到我们高三竞赛的时候,班里只剩10多个人了。4在

5、整个学习过程中,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要重视抓基础,理解概念。刚刚开始的时候,我根本没有接触过高中化学,对各个部分的内容连个基本概念都没有。在学习期间,也没有注意准确掌握这些概念,对各个定律定理也只是知道它的内容,不能充分理解其含义和适用范围。这就使我在做题的时候只能照猫画虎,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题思路,老师讲一道题目,我就会一道题目。当遇到没有见过的题型时,只有束手无策。比如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这两块的时候,我常常把它们搞混,遇到题目根本不知道应该按照哪种类型来入手去做,只会做老师教过的几个有明确特点的题型,当遇到变一点样的题目时,就不能按照题意去解题。后来,我改变了学习策略,

6、先不急于做题,而是狠抓基础,从根本上理解了什么是化学平衡,怎样计算化学反应率,彻底搞懂了这些概念,再做起题目来,就变得得心应手了。所谓狠抓基础,就是说对基础的东西,不但要了解,而且要熟练掌握。吸取了教训后,我在学化学时,对每一部分知识都非常重视。学知识时,就反复看书,看书时一边回忆老师讲的东西,力争在开始接受这部分新知识的时候,就建立正确的观点。在这以后,还要注意复习这一部分,以便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建立更深的思想。这样学完一部分后,再适当的选一些典型的题练习一下,起到检验自己这一部分知识学得如何。在进行上述学习过程的同时,我们要针对化学的特点进行记忆、总结、归纳,尤其在学习

7、化学物质的性质的时候,完全可以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基础,以物质结构理论为指导。比如在学习氮族元素时,可以运用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理论知识来总结氮族元素的结构和性质的变化规律,从而得出:“氮族元素随着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的增加,获得电子的趋势渐渐减弱,失去电子的趋势渐渐加强。”这是它们化学性质递变的重要依据,也是这些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质逐渐加强”的主要原因。同时还可以根据氮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它们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推断出氮族元素比同周期的碳族元素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