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种方式读名著

换种方式读名著

ID:36524171

大小:3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11

换种方式读名著_第1页
换种方式读名著_第2页
换种方式读名著_第3页
换种方式读名著_第4页
换种方式读名著_第5页
资源描述:

《换种方式读名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换种方式读名著牟玉萍做为一名中学教师,我常听到学生不无烦恼地说“名著是人人都希望自己读过,但总是读不下去的作品”。的确,读名著不会像读武侠小说或看故事书那样轻松,但不读又不行,因为按教育部颁布的新课标规定,一个初中生课外必须阅读多部名著,而且纳入中考命题范畴。那么,如何才能把名著读下去呢?我这里有几点建议与同学们交流:一、从中间向两边读的方法面对厚厚的一本名著,一本正经地端坐在书桌前,摆开架势,一副“誓不读完不罢休”的拼死状,这样一来,自己先被自己吓住了,读不到两面便觉得腰酸背痛头发晕,苦不堪言。本来读书是一件很享受的

2、事,这样倒成了受罪了,没必要。我们可以尝试这样的方法,毕竟我们不会对名著一无所知,我们可以从了解的或关心的那点出发,遇到相关情节,闹不清是怎么回事的,就再向前翻阅。如果遇到不感兴趣的章节,不要硬读,索性翻过去。始终让兴趣牵着自己的思维走,阅读就成了一种快乐,而不是咬着牙硬着头皮读下去的受罪了。比如黛玉焚稿是家喻户晓的故事,我们可以先翻看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阁成大礼》,看完了心里自然会冒出几个疑问来。第一个问题:黛玉为什么要焚稿断情?翻一下前一回《瞒消息凤姐设奇谋泄机关颦儿迷本性》就明白了,原来是黛玉无意

3、中从傻大姐这得知了宝玉将娶宝钗的事,便决意了断痴情,惟求速死。第二个问题:那有字的题诗旧帕是怎么回事呢?翻一翻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就知道原来是宝玉挨打后遣晴雯送两条半新不旧的手帕给黛玉,黛玉体贴出手帕中的意思来,不觉神魂驰荡,向案上研墨蘸笔,在两块旧帕上走笔写下三首诗,抒写自己因“宝玉的这番苦心,能领会我这番苦意”而引发的“可喜”“可悲”“可笑”“可惧”“可愧”的百般情思。看到这,我们也会同被遣去送帕的晴雯一样奇怪了,宝玉送黛玉两条半新不旧的手帕是何意?为何素来小性儿的黛玉非但不恼,反而神魂驰

4、荡,余意缠绵,写下《题帕三绝》?再细细地读这一回,就会有点明白了,为什么送手帕?宝玉挨打后,黛玉去看他,把眼睛哭得肿成“桃儿”一般,宝玉送帕去为她拭泪;为什么送旧手帕?因为新帕子是可以送给任何人的,而旧帕子是宝玉用过的,带着宝玉的体温和气息,只有最亲近的人才可以给的。送旧帕子去拭黛玉的泪,如同宝玉亲手在为黛玉拭泪。为什么是两条?两条就是一对,这便是宝玉给黛玉的爱情信物。再翻翻回目,第二十四回《醉金刚轻财尚义侠痴女儿遗帕惹相思》中小红不就是故意遗下一块帕子让贾芸拾着,然后贾芸将自己的帕子交给小丫头坠儿转给小红,两人便对彼

5、此的情思心知肚明了嘛。难怪宝玉对怕黛玉又要恼的晴雯说:“你放心,她自然知道。”手帕在古代可不就是一种爱情的信物,不独在中国,便在西方,奥赛罗不就是以为妻子苔丝德蒙娜送了一方手帕给卡西奥就认定他们之间有私情的么!第三个问题:黛玉焚的诗稿里有哪些诗?翻看回目,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第五十回《芦雪庭争联即景诗暧香坞雅制春灯谜》、第六十四回《幽淑女悲题五美吟浪荡子情遗九龙佩》、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

6、云偶填柳絮词》、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把这几回看完就清楚明白了。读的时候仔细体味一番黛玉的诗作,便能触摸到黛玉的内心深处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对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是她的心灵独白,她有刻骨铭心之言,但因环境所迫和自我封建意识的束缚,就是对知音贾宝玉也羞于启齿,只能闷在心里自己煎熬。“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表明了黛玉鄙弃污浊世俗的孤傲品性和孤独寂寞的感伤情绪。“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黛玉在对王昭君不得不远嫁匈奴的同

7、情中也寄托着自身的悲哀。“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抒发了黛玉对自己无法掌握命运的哀愁和对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悲愤。二、电视引导的方法现在很多名著都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同学们在寒暑假里可以抽时间观看网上下载的名著影视剧。但是,看影视剧并不能取代看名著,因为影视剧只能把名著那丰富的内涵表现出一部分,而且作为一种再创作,影视剧会对原著做增删改调的加工。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的奥秘只能在品读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所以看完电视后,你再试着去读名著,那些似是而非的朦胧情节,那些一晃而过的

8、镜头,你都可以从书中找到最好的诠释,犹如和一个老熟人交谈,一定感到很惬意,很轻松。我记得我读初二的时候,正是1987年版的电视剧《红楼梦》上演的时候,那真是在青少年中掀起了一次读《红楼梦》的热潮,有的同学俨然成了“小红迷”,摘抄《红楼梦》里的诗词,收集研究评论《红楼梦》的文章,甚至说话都带出红楼味儿来了。那些原本对《红楼梦》一无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