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太极之只言片语传拳记录

真太极之只言片语传拳记录

ID:36562133

大小:68.68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5-12

真太极之只言片语传拳记录_第1页
真太极之只言片语传拳记录_第2页
真太极之只言片语传拳记录_第3页
真太极之只言片语传拳记录_第4页
真太极之只言片语传拳记录_第5页
资源描述:

《真太极之只言片语传拳记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真太极之只言片语(传拳记录)真太极之只言片语(传拳记录)此文为不知名的一位现代杨式明师对爱徒所传,以“腰为主宰。气如车轮,腰如车轴”为主题委婉道来,言恳意切,为真太极也。无病整理。  关于太极大家先要破除神秘感,若有人说在流传于世的拳经外另有什么秘诀的话,可能是看中你的荷包了。我一直说太极之所以是好,是因为你练习他可以比练其他拳种更快见效,且坦荡若夷。所谓的功夫是明理后,你练习身体和太极之理相应的程度,若未明太极之理,是门外汉还不能说功夫之事。若不能明白太极老论等前辈的道理,就会走上小路,就会自己发明一套并守若珍宝,拿其所说对比前辈拳论却又格格不入。却私下称另得秘诀,现今太

2、极拳之病莫大于此。我来给各位指一条辨别真伪的方法。 1:是否能真正技击,若不能,而只能是拨弄重心的运动,拳都不是,怎么能叫太极拳? 2:技击之时是否还是以力大打力小,手快打手慢?若是即是拳论所说旁门外道也。 3:动手之时是否是以神气为主,骨肉为次。若不能,尚未入内家之门也,何况太极。 4:对敌时,是否对待敌我是否一体?若不能尚不能称太极。  以上几点,若有通家都是明明白白的,见者也是毫无疑惑的才是真货,若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多是假货。   (一)学拳起步,先可以从一些站桩开始。我练拳是从师门24桩入门。每次站桩若高桩应该30分钟以上,若低桩就要到支持不住为止。每天至少3次。

3、站桩时要穿平底布鞋,不要穿有跟之皮鞋。挺腰,两腿要挂在腰上,不要全身放松下沉。要找如踏空中的感觉。形式及手脚高低是其次,要注意的关键几点如下: 1:站桩、练拳讲全身放松,这样就永远练不出作为主宰的腰了,将来也只能练成撑劲和推劲,不能成就抛放及冷弹劲。正确的练法是站桩是先全身劲力拉开,然后腰间命门处微微挺起,借此腰上挺劲,将全身松开(不是放松),觉如腰拎着手脚及全身。刚开始腰力量不够全身不能全部松开,只能部分松开,渐渐随功夫增长全身会一一松开,真正会感觉到腰为主宰。练拳先只有纵轴之腰,不能多动。练拳先只有纵轴之腰,不能多动。松的概念是松开,里面是流动的。腋窝下如夹两热馒头状。

4、绝不能变成松懈状,松懈状是软,里面不通是瘪,这点很误人的,一定要避免。一般练太极拳容易将松与软相混,筋骨拉开才能使内部松开和流动,而在软的状态也是不流通的,且泄软的状态是不能练成知觉反应。 松是在劲力拉开的状态下,使里面通透的状态,所以是决不矛盾的。里面有不通透处,通过挺腰和拎腰使他渐渐通透。挺腰先在命门处一截。所以松是拎松不是放松。 2:要注意站桩练拳时要开裆园胯,是园裆不是撑裆,这必须在以上挺腰和拎腰的要求下进行,否则腰胯练死也是一病。不开裆园胯将来合劲难成,发人时力量会小很多。3:站桩时不要负重,这样会练成闷劲。憋气不对,憋气就是在胸口,这时应该是腹式呼吸,不是屏气。

5、后天呼吸在于鼻,应该深长,但同时口要放松,因为蓄发之间鼻之息不足以吐纳必借于口,不然易结气于胸。练拳不要练哑铃也是同样道理。站桩和练拳一样要挺腰,开胯园裆,拎松全身,纯熟后再在运动中锻炼不丢失就是拳架,唯站桩是催长功力的一种好方法。"五趾抓地,气通涌泉",这还是腰不能做主宰的表现,当你练之脚如生在腰上时,会如腰在空中而立两脚微踏于地。 练完一套拳呼吸应该更加深长,喘气应该不会。练拳速度快慢按程度不同而不同,应按其自然。(二)练拳是否能够入门就是一个腰的问题。练腰的过程大致如下:先是挺命门,渐渐会在命门下产生一段(一寸左右)明显的主宰,成为支撑全身及外力的主宰,这以后再练习用

6、它拎松全身。要不然一开始就拎,很容易误解腰向后向上拎,那入内家之门也就没门了。现在外面练错的很多,使很多太极拳家没有通透之劲而被其他拳种看不起。实际内家一入门就不会被人小视,犹如狮子初生虽力未充而百兽不敢欺。若你练了5-6年还是在迷惑中,那一定是错了,外家拳;跤术;拳击5-6年也有成就,何况内家之颠的太极!实际上你只要见到真正的太极拳就不会再疑惑了,若对太极还在疑惑那是没有看到真的太极。腰的作用对初学者来说是无法忽视的,当功夫有成,你可不去着意在腰间。练拳先要将全身的指挥权统一起来,起初是无法身心一致,要想身体听心的话,必须要先全身听腰指挥,有如把分散在全身的游勇散兵统一训

7、练。渐渐才可能心一动,身形相随。这个过程还是要的。关于灵活源于胯是有些问题的,太极要灵动是要将全身骨肉为主的运动变成神气为主的运动,所以有灵敏于顶之说。胯之活而产生的灵活只是身体相对灵活,不应作为太极和内家拳的内容。其他拳也有更好的练法。挺腰与突腰正好相反,杨家练拳时从来就只有挺腰之说,不知后来的命门突出之说从何而来。 蓄发时腰都要微微拎着,都有微挺之意。但又要空灵的挺,不能有挺死的感觉。不能用劲撑,一切做作都会使身体僵化的。 拎腰时如腰间被人握着带动全身,所以后背及全身是松的。并且在腰成为主宰之前是不应该先拎腰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