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陆军武器装备建设之考察

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陆军武器装备建设之考察

ID:36578142

大小:42.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5-12

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陆军武器装备建设之考察_第1页
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陆军武器装备建设之考察_第2页
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陆军武器装备建设之考察_第3页
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陆军武器装备建设之考察_第4页
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陆军武器装备建设之考察_第5页
资源描述:

《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陆军武器装备建设之考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陆军武器装备建设之考察(1931.9-1937.7)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后,整个东北在一百余天内全部沦陷,这使日本侵略者滋长了轻视中国的心理,认为中国军队不堪一击,只须派少数部队予以打击,就会使中国屈服1。很快,日军便在上海燃起战火,中国军队殊死抵抗,国府当局也派出了最精锐的第八十七、第八十八两师赴沪作战,但终因武器装备悬殊等原因,国民党陆军被蒋介石下令撤出上海战场2。1933年的长城抗战中,国民党陆军在日军面前也是败多胜少。日本的步步紧逼,既反映了国民党陆军武器装备的落后,也暴露了中国

2、国防的不堪一击,要求国府积极备战、加强国防、整理军队的呼声日见高涨3。面对此种压力,加上蒋介石本人的思想因素,国府开始实施一些对日备战的国防措施。16  国防的基础是军队,日本侵华是典型的内陆作战,要抵御日军的进攻,就必须有一支能够与之抗衡的陆军,现实的压力考验着国府陆军武器装备建设的能力,如果不能提供足量的兵器,国府的对日备战就难逃夭折的命运:仅七九步、马枪一项,整编六十个师共需554604枝,而国民党陆军当时虽然已有599239枝,但大多性能低劣,难以使用,国府必须新备118070枝步、马枪,而以国内的生产能力,得用十六至二十四个月的时间才能满足国府的

3、需要,而且还不能保证成品的品质4。为了不让对日备战尤其是陆军的整编计划流产,国府自然在陆军兵器的建设方面下足了功夫。一 德造装备的大量引进  由国内自行生产来供应整编军队尤其是重炮兵、装甲兵等特种部队的扩编所需要的兵器,当然是最佳的选择,但在国内兵器制造水准亟待提高且提高了也不能即刻出产大口径火炮、坦克等重型装备的情况下,从国外采购先进的武器装备就不失为明智之举。1932年春,凭借着从瑞典购得的四十八门卜福斯山炮,国民党陆军新成立了一个二团制的炮兵旅5。1935年,国府又从英国购得维克斯(Vickers)系列的各型坦克三十二辆,战车连遂得以扩编为战车教导营

4、6。  随着德国军事顾问活动的日渐深入,国府国防建设、军队建设、军事教育乃至国防工业建设等各个方面皆能听见他们的声音,蒋介石及其国民政府在军事上受其影响的程度也日益加深。德国是先进的军事国家,充任国府军事顾问团长的都是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高级将领,多年的军事素养以及日尔曼民族特有的固执使他们难免不对国民党陆军落后的装备状况颇多不满。  德国军事顾问团第二任总团长佛采尔(Georg16Wetzell)甫任之初,便向蒋介石提交建议书,力陈「新式战争之胜负,不在兵力之多寡,而在以训练完善之部队善用良好之新式兵器」7,「步兵必须有精利可恃武器,方能于攻击及防御时

5、有良好成绩」8。同时,德国顾问还批评道:「中国制造之重机关枪缺点甚多,亟宜设法改革,其构造大都不合射击飞机之要求,且不能如他国机关枪之能间接射击」9,中国自行生产的步枪和机枪则「百分之七十五至九十根本不能使用」10。蒋介石对德国顾问的建议与批评深以为然,便决定放手让德国顾问对中央军展开德式整训,还给出了第三十六、第八十七、第八十八这三个师做试点,要这三个师全部装备德式装备。虽然国府在九一八之后也从瑞典、英国、捷克、义大利甚至日本采购武器装备,但国府一向就有「聘某一国之顾问,即购某一国之兵器」11的传统,加之国民党陆军现在又要「德式化」,国府自然要从德国输入

6、大量的陆军军火。  1933年7月,行政院长宋子文访德,一次就与德方签订了包括一千挺机关枪在内的价值五千万马克的军火购买合约12,而当年由德国进口的军火总额则高达3464444两13(海关银,约合国币6756000元)。由于国府对军火贸易极端保密,并无专门的完整记载,加之相关资料的散失,要想完全弄清抗战爆发前国府到底购买了多少德式陆军装备以及每件德式装备的具体型号与性能已属不可能,仅就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分析看来,从1934年至1937年7月前,中国向德国订购的装备大致为表1所列:表1:1934.1-1937.7国府订购德造陆军装备一览表16此表为笔者综合下

7、列资料制作:《孔祥熙为对德订购武器事致蒋介石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三,案卷号:22586;辛达谟:〈德国外交档案中的中德关系〉(五),《传记文学》第42卷第3期(1983,台北),页82--86;〈何应钦为购德国军火价格事致翁文灏函两件〉、〈顾振等赴德期间就中德间签约、购械及双边关系诸问题与翁文灏等往来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德外交密档(1927-1947)》(桂林:广西师范大学,1994),页234、页364-383;《关于对美易货偿债及外销矿品的函电》,中国第二档案馆藏,全宗号:二八(2),案卷号:2101;马振犊:〈抗战爆发前德

8、国军火输华述评〉,《民国档案》1996年第3期(南京),页8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