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练习】《诗词六首》(语文版)

【同步练习】《诗词六首》(语文版)

ID:36586838

大小:158.2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12

【同步练习】《诗词六首》(语文版)_第1页
【同步练习】《诗词六首》(语文版)_第2页
【同步练习】《诗词六首》(语文版)_第3页
【同步练习】《诗词六首》(语文版)_第4页
资源描述:

《【同步练习】《诗词六首》(语文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语文出版社九年级(下册)畅言教育《诗词六首》同步练习◆基础知识达标1.给下列字注音。雎鸠()窈窕()裘()溯洄()寤寐()蒹葭()芼()好逑()荇()2.填空:(1)《黄鹤楼》作者____,____(朝)诗人;中国古代的四大名楼是____,____,____,____。(2)《钱塘湖春行》作者是______,号______居士。(3)《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______,号______居士,为______之一。(4)______,______,______,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5)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直接描写动物(莺燕报春)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

2、__。体现花草茂盛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用心用情服务教育语文出版社九年级(下册)畅言教育(6)《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写人到中年的主人公,壮志未酬的感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抒写主人公愿意效法武将魏尚,戎边抗敌的渴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抒发主人公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坦荡胸怀和豪情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7)《蒹葭》诗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找追求的诗句:______。◆课后能力提升阅读诗歌,回答问题。行经华阴崔颢岧绕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河山

3、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畴平。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1.本诗从体裁上说,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2.你知道“咸京”指的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吗?3.本诗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用心用情服务教育语文出版社九年级(下册)畅言教育答案及解析基础知识达标一、1.略解析:此题考查书写字音的能力。拼音要用普通话读准,注意根据形声字的特点判断汉字读音,注意区别形近字,特殊的要专门记忆。2.(1)崔颢、唐、黄鹤楼、岳阳楼、鹳鹊楼、滕王阁(2)白居易、香山(3)苏轼、东坡、唐宋八大家(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

4、眼,浅草才能没马蹄。(6)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7)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解析:(1)-(3)考查准确识记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的考查点一般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学习中要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注意相近的文学常识之间的差别,务必做到准确。平时学习,要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如称谓、习惯、历法、礼仪、科举制度等都要加以理解和识

5、记,记忆时可以将同类内容对比,务必做到准确。(4)-(7)考查对古诗文名句名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从内容上看,这些名句名篇,或是揭示人生哲理,或是反映生活真谛,或是描绘人物情貌,或是表现事物真相,具有思想性、哲理性、艺术性。考查多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据字义记字形,以免写错别字,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理解性默写,做题时要审清题意,根据有关信息(作者、文题诗题、句意、题中关键词等)准确断定默写的诗句。 课后能力提升1.七言律诗用心用情服务教育语文出版社九年级(下册)畅言教育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分类的能力。诗歌按照

6、不同的分类方式,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2、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5、新诗(或称白话诗)。2.西安解析:此题考查准确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时学习文言文,要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如称谓、习惯、历法、礼仪、科举制度等都要加以理解和识记,记忆时可以将同类内容对比,务必做到准确。本题结合有关历史知识,要注意学科间的知识联系,融会贯通。3.对追名逐利者的鄙弃和对学道求仙的向往。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感情的能力。古代诗歌的抒

7、情方式,除了直抒胸臆之外,往往采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间接抒情方式,其中以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最为常见。另外,赏析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读诗要“知人论世”。本题可从作者在尾联的反问思考。用心用情服务教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