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试题doc

普通心理学试题doc

ID:36587246

大小:47.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5-12

普通心理学试题doc_第1页
普通心理学试题doc_第2页
普通心理学试题doc_第3页
普通心理学试题doc_第4页
普通心理学试题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普通心理学试题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一.名词解释  1.反射:神经系统的最基本方式,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的心理活动,从其产生来说都是反射。反射是指有机体的中枢神经对外界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的应答。    2.错觉:我们的知觉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的种种歪曲。P1613.模式识别:人们能够确认他们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是什么,将它也其他的模式区分开来,这就是模式识别。R464.图形掩蔽:由于在短暂呈现条件下,图形的轮廓尚未形成,而被另一个含此图形的图形所掩蔽,这种现象叫图形掩蔽。P1385.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最初7-10min内,感觉阈限骤

2、降,而感受性骤升。整个暗适应持续约30-40分钟。P1026.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P2457.心境与应激: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应激是指人对某种以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两者都是较典型的情绪状态。P3608.诱因理论:    P333    9.素质:有机体以遗传为基础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人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的构造与生理机能的特点。    10.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

3、的基本单位。P430二.简答题1.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P127(不知道对是不对,我答的是知觉的特性)答:(1)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    (2)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为整体的能力。    (3)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4)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即知觉恒常性。  

4、  (5)当视觉输入发生变化时,我们的视觉视觉系统能够适应这种变化,使之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即知觉适应。    2.简述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P185答:(1)刺激物自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强度、运动变化等。(2)人本身的特点,不随意注意与人自身的状态、需要、情感、兴趣、过去经验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相同的外界刺激影响下,由于人自身的状态不同,不随意注意的情况也不同。    3.简述冯特对心理学发展多做的贡献P23答: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在心理学史

5、上,人们把这个实验室的建立,看成是心理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冯特又是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他主张心理学研究直接经验,心理学的方法只能是实验性的自我观察或内省。冯特用这种方法研究了感觉、知觉、注意、联想等过程,提出了统觉学说,还根据内省观察提出了情感三维说。他还主张用民族心理学的方法研究高级心理学现象,这对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4.图式及其作用?P313答:图式是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它说明了一组信息在头脑中最一般的排列或可以预期的排列方式。图式在话语理解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语言材料的结构与故事图式一致时。故事图式

6、能提高理解语言的速度与质量;相反,当语言材料的结构与故事图式不一致时,人们对故事图式的预期,会使理解的速度缓慢下来。    5.简述Weinei的动机归因理论P334答:Weiner的动机归因理论:Weiner把成就行为的归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同时把稳定性作为一个新的维度,把行为原因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如果一个新结果与过去结果不同,人们一般归因于不稳定的因素;反之归因于稳定因素。这种归因使人们对下一次行为结果产生预期,出现情绪反应。Weiner的动机理论证明了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的中心要素。    6.简述艾森克的“三因素模

7、型”P432答:艾森克依据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人格的三因素模型,三个因素分别是:(1)外倾性,它表现为内、外倾的差异;(2)神经质,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3)精神质,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艾森克依据这一模型编制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在人格评价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论述题1.试评述有关颜色知觉的理论P96答:(1)三色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假定人的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各种颜色经验是由不同感受器按响应的比例活动而产生的。三色说的明显缺陷是不能解释红绿色盲。    (2)对立过程理论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

8、视素,它们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其前身是黑林的四色学说。    我们可以假设,在视网膜上存在三种锥体细胞,分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