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风文学思想及理论研究

胡风文学思想及理论研究

ID:36587360

大小:6.54 MB

页数:135页

时间:2019-05-12

胡风文学思想及理论研究_第1页
胡风文学思想及理论研究_第2页
胡风文学思想及理论研究_第3页
胡风文学思想及理论研究_第4页
胡风文学思想及理论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胡风文学思想及理论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学校代码:10246学号:960278胡风文学思想及理论研究AStudyofHuFeng’SLiteraryThoughtsandTheories系(所):专业:姓名:攻读学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20世纪中国文学史[韩国]鲁贞银博士陈思和教授2000年4月30日学撖次位髟一学後驰中文提要英文提要目录第一章序论⋯⋯⋯⋯⋯⋯⋯⋯⋯⋯⋯⋯⋯⋯⋯⋯⋯⋯⋯⋯⋯⋯⋯⋯1第二章从“五四”到“抗战”:两种文化的冲突⋯⋯⋯⋯⋯⋯⋯⋯⋯⋯..17第一节胡风的“五四”传统⋯⋯⋯⋯⋯⋯⋯⋯⋯⋯⋯⋯⋯.第二节“抗战”

2、与“五四”⋯⋯⋯.⋯⋯⋯⋯⋯⋯⋯⋯⋯⋯⋯⋯.第三节文化的主体⋯⋯⋯⋯⋯⋯⋯⋯⋯⋯⋯⋯⋯⋯⋯⋯⋯..第三章鲁迅与胡风⋯⋯⋯⋯⋯⋯⋯⋯⋯⋯⋯⋯⋯⋯⋯⋯⋯⋯⋯⋯36第一节胡风与鲁迅的精神传统⋯⋯⋯⋯⋯⋯⋯⋯⋯⋯⋯⋯⋯⋯.,36第二节鲁迅的“主见”与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48第四章批评论⋯⋯⋯⋯⋯⋯⋯⋯⋯⋯⋯⋯⋯⋯⋯⋯⋯⋯⋯⋯⋯..59第一节社会历史的评论(《林语堂论》和《张天翼论》中反映的唯物论的文学观的形成及发展)⋯⋯⋯⋯⋯⋯⋯.59第二节感受性的评论(《吹芦笛的诗人》

3、中体现的感性的批评态度)⋯⋯。⋯.65第三节创造性的评论(《青春的诗》中的“主观战斗精神”)⋯⋯⋯⋯.⋯.70第五章创作论⋯⋯⋯⋯⋯⋯⋯⋯⋯⋯⋯⋯⋯⋯⋯⋯⋯⋯⋯⋯⋯⋯⋯⋯76第一节胡风现实主义的理论特征⋯⋯⋯⋯⋯⋯⋯⋯⋯⋯⋯⋯⋯⋯⋯⋯76第二节创作过程⋯⋯⋯⋯⋯⋯⋯⋯⋯⋯⋯⋯⋯⋯⋯⋯⋯⋯⋯..86第三节胡风艺术整体观及审美理想⋯⋯⋯⋯⋯⋯⋯⋯⋯⋯⋯⋯⋯⋯⋯。96730123●第六章“正确”与“曲解”:两种话语的冲突⋯⋯⋯⋯⋯⋯⋯⋯⋯⋯⋯.108第一节作为《讲话》的另一种阐释性文本(关于《论现实主义的路》)⋯⋯⋯

4、⋯.108结语⋯⋯⋯⋯⋯⋯⋯⋯⋯⋯⋯⋯⋯⋯⋯⋯⋯⋯⋯⋯⋯⋯⋯⋯⋯⋯⋯⋯⋯116参考文献⋯⋯⋯⋯⋯⋯⋯⋯⋯⋯⋯⋯⋯⋯⋯⋯⋯⋯⋯⋯⋯⋯⋯⋯⋯⋯..119中文提要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胡风居于一个关键性的地位,不论是从他的现实主义的文学理论还是从他所坚持的知识分子的精神传统来看,胡风文学思想与理论都直接反映着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与文化史的主要环节。因而,要摆脱以政治意识形态来分辩“是非”的二元对立框架,不同于对胡风文学理论命题的单向的分析,本稿把注意力置于20世纪中国文化结构与胡风文学观的内在关系上,考察胡风文学观的

5、文学根源与文化内涵,整合出胡风文学思想与理论的整体性。反映本世纪文化性质的两个标志是以“抗战”与“五四”为代表,依着这两种文化的价值趋向的变化而决定着其对文艺性质与作用、文化主体与对象的认识,而且这两种文化规范包含着根本上彼此背离而冲突的性质。胡风文学观正是在这两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因而,本稿把这两种文化作为胡风文学观的主要背景,基于对以毛泽东的文艺政策为代表的“抗战文化”的文化心理的理解,解明胡风文学观所体现的两种文化的冲突与整合过程。1949年新政权成立以后,以一种政策性的强制方式来把毛泽东文艺思想先验化、

6、教条化。针对这一形势,胡风以“五四”传统作为自身理论的内在参照系,努力探索自身传统的历史合理性与必然性,而在自己的理论框架中,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解释方式,即为自己的“正确”,“曲解”对方,迁就对方,这直接牵涉到胡风理论体系的独创性:他把马克思主义主观化,与“五四”以来的文艺实践结合,由此建构出一套新的理论体系。而本稿把《论现实主义的路》与《关于解放以来的文艺实践的情况报告》作为主要文本,具体阐释作为胡风立论依据,“写真实”与“人道主义”、社会主义的精神、“五把刀子”的理论涵义。同时,把胡风的现实主义真实论作为反对

7、抗战文化所形成的文化功利主义的先验模式的一种对应,着眼于胡风对“态度”的理解,阐明他的主体“实践”的特殊涵义。这“实践”与“态度”两个概念的明晰化,就指出胡风现实主义的真实论置于突出主体意识的人道主义范畴的内在逻辑性,体现出它所抱的一种开放型的思维模式。胡风对精神态度的关注,是通过对鲁迅的理解,升华为现实战斗精神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理论体系的。因此,本稿从胡风对鲁迅的“实感”的理解方式出发,探讨胡风对自己思想来源与自己文艺道路的整合问题。关于胡风对鲁迅传统的继承性,通过两方面来阐述:在其理论性质的继承上,通过胡风

8、的“受难精神”“心理结合”的具体内涵,阐明鲁迅的艺术观的“精神的真诚”‘主观意力”到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内在联系,勾勒这一传统的精神内核成为人生与艺术的一元的实践规范的整体过程;另外,从知识分子的精神史的脉络上,论述鲁迅与胡风所履行的道路,在现代知识分子价值趋向的转型过程中所具有的精神价值与现实意义。另外,本稿通过胡风的批评方式的分析,考察胡风理论发展的若干阶段的特征,并探索出胡风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