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南部地区西南低空急流气候特征及其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

中国东南部地区西南低空急流气候特征及其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

ID:36597313

大小:7.84 MB

页数:102页

时间:2019-05-12

中国东南部地区西南低空急流气候特征及其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_第1页
中国东南部地区西南低空急流气候特征及其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_第2页
中国东南部地区西南低空急流气候特征及其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_第3页
中国东南部地区西南低空急流气候特征及其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_第4页
中国东南部地区西南低空急流气候特征及其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东南部地区西南低空急流气候特征及其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ClimaticFeaturesoftheSouth—·westerlyLow--LevelJetoverSoutheastChinaanditsAssociationwithPrecipitationoverEastChinaWangDongqianMajor:ClimateChangeAdvisor:Prof.ZhangYaocunSchoolofAtmosphericSciences,NanjingUniversityJune,2011致谢在论文完成之际,谨向所有关心、帮助过我的人表示最诚挚的谢意!感谢尊敬的导师张耀存教授,感谢您5年来

2、对我的精心指导和悉心培养。我的每一点进步,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您的耐心启发和严格要求。您渊博的学识,开阔的视野,严谨的治学态度,敏锐的科学洞察力,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使我受益匪浅,是我终生学习的榜样。衷心祝愿您和吴老师身体健康,阖家幸福,祝您的儿子今年高考取得理想的成绩。同时,我还要感谢钱永甫教授,钱老师一丝不苟的科学作风,幽默风趣的儒雅风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钱老师的教诲使我感受到气象科学的博大精深,祝您和王老师健康快乐。在此,还要感谢江静教授,您在组会上的点评给了我很多启发,获益良多。感谢张录军老师,姚永红老师,况雪源老师,黄樱老

3、师的关心和指导;感谢黄安宁老师,黄丹青老师在研究过程中给我的鼓励和无私帮助。在南大学习生活期间,始终得到系里各位老师、同学的关心和帮助,在即将毕业之际,感谢杨修群教授,您为我们创造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更多的工作机会,感谢徐昭寅、王欢等诸位老师在学习生活中的帮助。感谢卓东奇、房永杰等诸位师兄,感谢朱坚、周洋、朱毓颖、杨彝、肖楚良、沈沛丰、邵太华、吴蓉、廖治杰、马新野、汪宁等诸位同门,实验室是个温暖的大家庭,你们点点滴滴的帮助使我不断提高,给我人生旅途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最后,感谢我的家人特别是我最深爱的父母,是你们始终如一的理解支持和无微不至的关心

4、,使我能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坎坷,在困难和挫折前重拾信心,给我前进的勇气和力量!王东阡2011年6月于北园2008指导教师(姓名、职称):盔狸壶【耋噬:盛昱1本文利用FNL(theFinalGlobalDataAssimilationSystem)和NCEP/NCAR6小时再分析数据集和中国气象局整编的逐日降水和6小时降水资料,分析西南低空急流的结构特征及其年际、季节、日变化特征,讨论大尺度环流对低空急流发展演变的影响,揭示急流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进而分析了西南低空急流对我国东部降水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西南低空急流的气候特征西南低空急流在

5、春季和夏季的发生频数明显高于秋、冬季,峰值出现在4月份和6、7月份。各个月份间急流发生频数的年际变化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可以认为影响各月份低空急流发生的因子并不相同。分析西南低空急流的地转风分量和非地转风分量发现,在急流区域纬向地转风在春季较强,峰值出现在4月,而经向地转风在夏季较强,峰值出现在7月。经向非地转风的季节变化与低空急流发生概率的季节变化相吻合,而纬向非地转风分量在春、夏季主要为北风分量,减弱中国东部地区纬向风场,不利于西南低空急流的发生。热力分析发现,在低空急流区域纬向气温梯度极大值位于900.950hPa附近,到800hPa附

6、近正纬向气温梯度转变为负纬向气温梯度,这一结果解释了低空急流出现在800hPa-850hPa的观测事实。2西南低空急流的日变化特征及其发展机制西南低空急流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在夜晚(02LST和OSLST)中国东南大部分地区急流发生频率都很高,而在白天(14LST和20LST)低空急流发生频率较低。对风场的分解显示,经向地转风分量在一天内基本保持稳定,经向非地转分量在02LST最强,强度超过4m/s,占实际风场强度超过50%,而在14LST和20LST,中国东部地区经向非地转风场强度不超过0.5m/s,经向风场是近似地转平衡的。将非地转风分

7、解为风场非定常性、风速在流动方向上的非均匀性、流线弯曲、大气斜压性产生的地转偏差。对各分量的分析结果表明,经向非地转风的日变化主要是由局地变压、水平风场涡度、垂直运动和温度梯度的日变化产生的,副热带高压强度和位置的变化,青藏高原大地形加热效应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在白天和夜晚的反向是造成经向非地转风夜间加强的重要原因。在中国东部地区,风速在流动方向的非均匀性虽然有利于非地转风的产生,但其没有明显的日变化,不是经向非地转风在夜间加强的主要原因。西南低空急流的发展和减弱可以认为是非地转风场围绕地转风场惯性振荡的结果。如果地转风场的变化相对非地转风场来

8、说很微弱,非地转风场的惯性振荡造成一定周期多个急流的连续出现,但急流成熟阶段中的急流强度会逐渐减弱。相反,如果非地转风有明显的地转适应过程,地转风在低空急流发展过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