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ID:36607658

大小:5.79 MB

页数:144页

时间:2019-05-09

世纪现实主义文学_第1页
世纪现实主义文学_第2页
世纪现实主义文学_第3页
世纪现实主义文学_第4页
世纪现实主义文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七章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巴尔扎克第三节狄更斯第四节哈代第五节果戈理第六节托尔斯泰第七节契诃夫第八节马克吐温第九节莫泊桑第十节易卜生第七章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第一节概述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形成的原因资产阶级的全面胜利劳资矛盾资产阶级内部矛盾左拉《妇女乐园》慕雷黛尼丝自然科学和哲学思想细胞能量转化进化论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空想社会主义文学原因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摹仿说文艺复兴莎士比亚——举起镜子照自然启蒙文学以文学作为工具浪漫主义文学细节描写现实主义的特征思想特征认识价值艺术特征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

2、格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倾向以叙事文学为主,长篇小说走向成熟与繁荣三十年代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确立时期法国:1830司汤达《红与黑》英国:1836-1837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俄国:1836果戈理《钦差大臣》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司汤达(1783-1842)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巴尔扎克(1799—1850)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代表梅里美(1803-1870)福楼拜(1821—1880)都德(1840-1897)《柏林之围》《最后一课》鲍狄埃(1886-1887)《国际歌》法国文学梅里美(1803-1870)短篇小说作家梅里美(1803-1870)《马第奥·法尔纳》《达曼戈》《高龙巴

3、》《卡门》独特的道德、反正统的道德居斯塔夫·福楼拜(1821—1880)福楼拜(1821—1880)《情感教育》《包法利夫人》“外省风俗”爱玛:控诉了金钱关系的罪恶,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精神生活的空虚和堕落。爱玛的悲剧是社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成的。包法利:平庸是他的主要性格罗道尔弗:外省地主的典型。精神空虚,灵魂肮脏。郝麦:自由资产阶级的代表勒乐:商人兼高利贷者《包法利夫人》通过典型环境的描绘和典型人物的塑造,反映出时代和社会的基本特征,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艺术上清澈而完美,故事完整结构严密,描写准确而细腻。成为当时一部“新的艺术法典”。巴黎公社文学——无产阶级文学巴黎公社文学是在公

4、社运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在法国巴黎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中诞生的。巴黎公社的诗歌是巴黎公社革命史的艺术纪录,是公社英雄的纪念碑。公社的作家和诗人都是工人、公社领导人和战士。他们在创作中善于借用诗歌形式,政论性和抒情性有机结合,使诗歌短小精悍,充满战斗激情。英国文学马克思称赞为现代英国“一派杰出的小说家”:狄更斯(ChrlesDickens1812—1870)萨克雷(WiiliamMakepeaceThackeray811~1863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Bronte1816—1855)艾米丽·勃朗特(EmilyBronte1818—18

5、48)盖斯凯尔夫人英国文学英国文学萨克雷(WiiliamMakepeaceackeray)特写集《势利者集》《名利场》VanityFair(《日常生活上争名逐利的市场》)爱米丽亚·赛特笠利蓓加·夏泼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Bronte1816—1855)《简·爱》JaneEyre英国文学艾米丽·勃朗特(EmilyBronte1818—1848)《呼啸山庄》WutheringHeights希斯克厉夫Heathcliff19世纪七十年代哈代(ThomasHardy)萧伯纳BernardShaw(1856—1950)高尔斯华绥Galsworthy,John1867~1933宪章派

6、诗歌——欧洲早期无产阶级文学是19世纪30年代英国宪章运动高涨时期出现的一种群众性的文艺现象。工人们以歌曲等形式,配合他们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这些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工人的生活与情感,在形式上,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语言通俗。代表作家是琼斯。宪章派诗歌不仅鼓舞了工人的斗志,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而且为后来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德国海涅《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之歌》《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北欧丹麦安徒生(1805—1875)《卖火柴的小女孩》俄国文学19世纪30年代——形成50—60年代——发展70-80年代——鼎盛20世纪初——衰落19世纪30-40年代塑造了许多“多余人”形象第一个“

7、多余人”:奥涅金第二个“多余人”:皮却林罗亭别尔托夫最后一个“多余人”:奥勃罗摩夫普希金(1799-1837)诗体小说《叶甫根尼·奥涅金》奥涅金连斯基达吉亚娜莱蒙托夫(1814-1841)《当代英雄》皮却林贝拉屠格涅夫《罗亭》罗亭娜达利亚《贵族之家》别尔托夫莉莎最后一个多余人冈察洛夫的《奥勃罗摩夫》奥勃罗摩夫“多余人”形象几乎占据了十九世纪前半期俄国文学中的主人公地位其共同特征:有知识,甚至博学多才,既能敏感到时代的步伐,社会的前进,但又脱离人民,脱离社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