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体现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论老子体现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ID:36638891

大小:62.68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13

论老子体现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_第1页
论老子体现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_第2页
论老子体现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_第3页
论老子体现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_第4页
论老子体现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老子体现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老子》体现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摘要】《老子》作为先秦道家学派较早的学说著作,其学说长期支配着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思想。本文试图从认识论、社会历史观及宇宙观几个方面出发来论述其思想体系的唯心性。  【关键词】唯心主义认识论社会历史观宇宙观道    《老子》的思想体系究竟是唯心还是唯物主义,是学术界争论最多、出入很大的问题。这需要作整体的了解和客观的分析。  就认识论来说,《老子》主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因此,它得出的结论是:“不行而知”。这是露骨地宣扬闭门潜修,拒绝与客观世界

2、相接触,不需要任何的耳闻目见的实践就能知道一切。这纯粹是超感觉经验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它还主张“绝圣弃智”,“绝学无忧”。它追求的是神秘主义的虚无飘渺的本体——道。道和一切知识学问是不相容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是说,求得发学问知识一天天多起来,求得的“道”就会一天天减少下去。更进一步说,“圣人”的学问就是“不学”。可见《老子》的认识论是地地道道的唯心主义先验论。5  就社会历史观来说,《老子》也是唯心主义的,倒退的。战国时期的各国,由于生产力的突飞猛进,和旧的生产关系相冲突,新兴的封建制相继取代腐朽的奴隶制

3、。生产关系的变革又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劳动人民创造了无数巧妙的器物。同时地主阶级为了巩固和发展新兴的封建制,还颁布了很多新的法令。这些新生事物,在《老子》看来,都是怪物,都是“有为”的结果,都是祸患。它说:“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它极力主张倒退到一个“无知无欲”,“小国寡民”的没有什么文明的初期奴隶社会去。在那里国家小,人口稀,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用不着。虽有舟车,没有必要去乘坐;虽有铠甲兵器,没有必要把它摆出来。叫大家回头再过那远古时代接绳记事的生活。这就是它替圣人苦心设计的“无为

4、而治”的理想国。在这个国家里,圣人高距众人之上进行统治,而众人不感到有什么负担;站在众人之前发号施令,而众人不感到有什么妨害。这个“圣人”是什么人?这就是它所梦想恢复的被美化了的奴隶主阶级头子。《老子》的社会历史观的腐朽倒退性就是这样。  《老子》的认识论和社会历史观都是唯心主义的,一如上述。长期争论不休的是它的宇宙观。“道”是它的思想体系包括宇宙观在内的核心。“道”是什么?它的性质怎样?自来就有根本不同的说法。从自己的主观出发,加以唯物的解释的有,加以唯心的解释的也有。在我看来,首先要如实地反映它本来的面目,而

5、它的本来面目是受当时社会诸条件制约的。科学的任务就是如实地研究它、分析它、评价它,而不是根据自己的想象,随心所欲地去塑造它、解释它。  《老子》第一章说:“道可道,非常道。”这就是说,可说的“道”不是正常的“道”。反过来就是正常的“道”是不可说的。这使人感觉到一股神秘主义的笼罩在“道”的概念上。第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表明“道”5是恍恍惚惚,迷离无定的。到底有没有物的影子呢?没有。它在第十四章里明白地说过:“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可见这里的所谓的道之

6、为物的“物”,只不过是表示观念这个东西罢了,不是指我们今天通常说的物质性的物。  第二十五章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我们从这里了解到:一,“道”是先天地而生的东西,它是生天生地生万物的根源;二,它是无形无声,独立于人和整个物质世界之外而永远不变的。那么,“道”究竟是什么,是物质性的实体呢,还是精神性的实体?认为“道”是物质性的实体,比如说元气,后世的注释家有这样的说法。如宋代王安石曾经说过:“道有体有用,体者元气之不动,用者冲气运行于天地之间。

7、”这是说“道”的本体,就是元气。又如明代危大有《道德真经集义》第一章引何心山曰:“夫道者,元气虚无,混沌自然,二仪从之而生,万物资之而形,不可得而名,强为之名曰道。”单就注释论注释,孤立来看,这两条诠解文从字顺,自成一说,似乎并没有什么毛病。但它们是否符合《老子》原有的整体的思想呢?一经考查,便会发现严重的问题了。《老子》书里有几句至关重要的比较完整地表达宇宙论的名言,必须考究明白: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里关键的问题,所谓“道生一”,“道”是什么,“一”是什么。上引何心山解说的毛病在于回避

8、了“道生一”这个带关键性的问题,却是直接从“道”生天地二仪来说的,这就不符合《老子》的原意。在各种可能的解释中比较研究,我们认为把“道”5解释为虚无本体,应该是比较切合原意的,这在《老子》的上下文和整体思想中也可以解释得通。在《老子》书里“道”体现着“无”,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是天地万物最终的根源。“道生一”,依照“有生于无”的逻辑来判断,“道”就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