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曾国藩的现代化意识及其意义--兼论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的路向

论曾国藩的现代化意识及其意义--兼论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的路向

ID:36644084

大小:518.04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13

论曾国藩的现代化意识及其意义--兼论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的路向_第1页
论曾国藩的现代化意识及其意义--兼论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的路向_第2页
论曾国藩的现代化意识及其意义--兼论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的路向_第3页
论曾国藩的现代化意识及其意义--兼论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的路向_第4页
论曾国藩的现代化意识及其意义--兼论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的路向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曾国藩的现代化意识及其意义--兼论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的路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第31卷第2期2007年3月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Xiangtan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V01.31No.2Mar..2007论曾国藩的现代化意识及其意义——兼论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的路向+王继平(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湘潭411i05)摘要:曾国藩“汉宋兼采”及具有经世致用特征的学术思想,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西学东渐、西力侵逼所造成的严重的民族危机,使曾国藩萌生了学习西方的现代化意识。在19世纪60年代开展的洋务运动中,曾国藩倡导派遣留学生、创办近代机器工业、兴办新式学堂等等,从

2、而为中国现代化的早期开展作出了贡献。同时,曾国藩的“中体西用”的现代化价值取向,使得他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中的作用,只能是“但开风气不为师”的开先河者。关键词:曾国藩;现代化;早期开展中图分类号:K25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981(2007)02—0013一05中国的现代化运动肇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它是一种外力刺激下的、被动型的适应模式。亦即在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人侵,伴随武力而带来的西方先进的器物和制度层面的进入,与中国古老的文化形成巨大的反差。先进的人士逐步开始了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的现代化进程。作为晚清重臣、洋务运动的开先河者,曾

3、国藩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曾国藩的现代化意识,或者说他对于现代化的认识及其动因,既有当时社会历史的原因,也首先基于他的学术价值选择。在传统社会,由于科举取士的缘故,官员的学术价值取向往往也影响甚至决定着他们的政治价值取向。曾国藩作为理学家,虽然其学术宗旨主要是以理学为归依,甚至曾经一度“一宗宋儒”,于“考据之学,吾无取焉”,但随着晚清社会矛盾的激化和汉、宋之学的烦琐、空疏、于国计民生等社会现实无所补益,曾国藩的学术思想发生了变化。由“一宗宋儒”转而“汉宋兼采”。他这样评说汉宋之学:“乾嘉以来,士大夫为训诂之学者,薄宋儒为空疏;为性

4、理之学者,又薄汉儒为支离。鄙意由博乃能返约,格物乃能正心,必从事于礼经,考核于三千三百之详,博稽乎一名一物之细,然后本末兼赅,源流毕贯⋯⋯故言谓江氏《礼书纲目》,秦氏《五礼通考》,可以通汉宋二家之结,而息顿渐诸说之争。”对于他以前崇奉的程、朱之学,也有了新的看法:“程、朱亦且深博,而指示之语,或失之隘。”⋯¨8至于汉学,“许、郑亦能深博,而训诂之文,或失之碎”[1J6~。那么曾国藩自己的态度若何呢?他说:“仆窃不自揆,谬欲兼取二者之长,见道既深且博,而为文复臻于无累⋯⋯于汉宋二家构讼之端,皆不能左袒,以附一哄;于诸儒崇道贬文之说尤不敢雷同而苟随。”¨拍“因之,曾国藩对于学术的

5、看法,也有了新的见解:“有义理之学,有词章之学,有经济之学,有考据之学。义理之学即宋史所谓道学也,在孔门为德行之科;词章之学在孔门为言语之科;经济之学在孑LI'-J为政事之科;考据之学即今世所谓汉学也,在:fLf-I为文学之科。此四者阙一不可⋯⋯”12捧曾国藩学术思想的转变,对后来他的中西文化观的发展也极有影响。可以说,他以后所取的“中体西用”态度,乃是“汉宋兼采”的逻辑发展。曾国藩的学术,无论是“一宗宋儒”的时期,还是在“汉宋兼采”的境界,都有经世的特征。治宋学时,“不行驾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但于义理中探求经世之术;倡“汉宋兼采”时,更将经世之学的探·收稿日期t2()0

6、6—12—25作者简介:王继平(1957一),男,湖南双峰人,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频。13万方数据求求诸于经、史、典制之中。其志并不在做学问家,而希望以学问来完成经邦治国的“治国天下”、“澄清天下”的大志。曾氏学术的这种经世特征,主要是鸦片战争以后西力东渐、西学东渐这一“千年大变局”之时势使然。在鸦片战争后的社会危机与民族危机之中,汉学的繁琐、宋学的空疏,乃至兼采汉宋之长,其实都无救于时。而从小就有廓清天下之志的曾国藩,目睹时艰,乃致力于经世之学,这确是可以理解的,也可以说是符合于近代学术发展的新趋势。曾氏的这种经世学术特征,对他开眼看世界,正视鸦片战争后

7、西学东渐的现实,进而倡洋务,开中国现代化之先河都有积极的意义。我们可以说,曾国藩倡洋务,乃是他“守道救时”的经世思想的合乎逻辑的发展。龚书铎先生曾说,经世致用之学乃是沟通古代学术与近代学术之桥梁∞J106,揆之曾氏学术,确乎其然。经世学者强调学术的致用功能,这就使他们具有面世的态度,特别是在鸦片战争后,能冲破固有的传统学术文化藩篱,以较为务实的态度来看待中国与世界,认识西方在器物层面上的先进性,进而提出向西方学习的想法。所以说,曾国藩在19世纪60年代萌生的向西方学习的现代化意识,乃是其学术思想的必然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