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与道家思想的传承研究

魏晋风度与道家思想的传承研究

ID:36648777

大小:322.88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13

魏晋风度与道家思想的传承研究_第1页
魏晋风度与道家思想的传承研究_第2页
魏晋风度与道家思想的传承研究_第3页
资源描述:

《魏晋风度与道家思想的传承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lO卷第6期58JOURNALOFCHONGQ1NG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VoL10No.62004魏晋风度与道家思想的传承研究陈登平(三明学院初教系,福建三明365004)摘要:本文就魏晋风度与道家思想的传承关系进行了探讨,分析了道家思想重新崛起的原因、儒道本义、魏晋风度的特征及其对道家思想的继承与阐发的关系。关键词:魏晋风度;道家思想;传承;自觉中图分类号:B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5831(2004)06-0058-03千百年

2、来,中国是一个提倡儒家思想的国度,但乱之世转为大治都必须经过一个清静无为、与民休息在历史上的某些年代,道家思想曾占据了社会的主导的过程。西汉初年盛行的黄老思想,就是这种历史要地位——魏晋时代便是典型的例证。虽然在西汉的求在理论上的反映。东汉初,光武“以柔道治天下”,汉武帝时期已经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也是一种黄老思想。汉末魏晋时期全国动荡不的建议,使得儒家思想成了占统治地位的指导思想,安,也同样需要黄老思想来理顺各种关系,巩固国家但到了汉末道家思想又重新崛起,议论争辩的风气相政权。当盛行。正是在此基础上,与颂功德

3、、讲实用的两汉第二,在政治思想领域,经过实践的检验和历史经学相区别,一种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产生的筛选,黄老思想也确实显示了它的优越性。王弼在了,并进而促成了魏晋时代人的自觉。《老子指略》中曾经指出,当时的法家、名家、儒家、墨一、汉末魏晋道家思想的重新崛起家、杂家、各有所得,也各有所失,只有道家才能做到汉初,黄老道家思想曾盛极一时,成为当时的主“崇本以息末,守母以存子”,既高于各家,又不遗漏各流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道家便失家的长处。王弼的这个说法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去了原有的优势和地位,但并没有从历史舞台

4、上消第三,从士人阶层这一角度来看,一方面,士人与失,它作为一股暗流,始终在汉代社会里涌动,并且随政权的疏远使他们由忠君忧道开始趋向自我,追求个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着。到了汉末,随着大一统体生命存在的价值;另一方面,士人冲破儒家经学的王朝的衰微,中央集权对人们思想的控制与影响也日长期禁锢后,需要有一种适合当时状况的思想观念作渐衰微。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为支撑。士人的这种现实需求正好与道家思想观念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及至曹魏时期,找到了契合点。从儒家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的士人道家思想开始从复兴中的诸子之

5、学中脱颖而出,并逐们,面对惨痛的现实,感到人生的无常,他们渴望能抓步成为魏晋时期的主流思想,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住或延长这短暂的人生,在这生命的瞬间追求生存价想的复兴,既是中国思想史发展的必然,也是那个时值的永恒。道家的“任自然”、“养生”、“全身”、“重代的文人们对生存方式的重新选择,对个体人格的重情”之说正符合了他们的心理,于是为士人所接受。新塑造。曹魏崛起以后,一批提倡老子道德论的知名二、儒道本义与魏晋风度学者汇集于曹氏父子麾下,夏侯玄、苟粲、钟会、管辂、以上探讨的是汉末魏晋道家思想重新崛起的因裴徽、刘劭是其中的主要人物。

6、道家思想复兴是有其由,接下来探讨儒道的本义究竟区别在哪里,它们又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的。如何影响了魏晋时代的士人们。事实上,这一时代注第一,从政治的角度出发,在中国封建社会,由大重道家思想,并不是说这一时代完全抛弃了儒家思收稿日期~2004一o9—2o作者简介:陈登平(1970一),男,福建尤溪人,三明学院初教系教师,主要从事古典文学研究。陈登平魏晋风度与道家思想的传承研究59想,而是把儒家思想融到了道家思想之中。王弼就是代,是一个在喟叹人生无常表面之下强烈渴望实现人这一时代之集大成者,《三国志》称王弼“好论儒道”,生价值的特殊时

7、期。即合儒家之书,如《周易》、《论语》与道家之老、庄并三、魏晋风度的主要特征论。那么,儒道的本义究竟有无区别?老子五千文魏晋风度即魏晋名士风度,它讲求保持人的自然中,反复说“无”,所谓“无”,非一切皆无,实一切皆有,性与生活上的率性而为,始终保持着清醒的批判思何宴《无名论》云:“若夫圣人名无名,誉无誉,则夫无想。够得上称为“风度”的,当有它独特的生活方式,名者,可以言有名矣,无誉者可以言有誉矣,此比于无而这一时代士人们的独特生活方式全部保存在《世说所有故皆有所有矣。”儒家之根本义为“中”,孔子说新语》中,鲁迅在他著名的演讲稿《魏

8、晋风度及文章与“中庸其至矣乎”,《中庸》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药及酒之关系》中,以“药”与“酒”两样东西来概括魏中”。“圣人无情”,是魏晋清谈时所留意的,而为何晋名士的生活方式,是相当敏锐的概括。下面简要概宴、王弼所首倡。魏晋人醉心于人格之美,最重抒情。括一下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