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赈灾制度的外化研究-以乾隆朝-勘不成灾-制度为例-周琼

清代赈灾制度的外化研究-以乾隆朝-勘不成灾-制度为例-周琼

ID:36660853

大小:404.37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5-13

清代赈灾制度的外化研究-以乾隆朝-勘不成灾-制度为例-周琼_第1页
清代赈灾制度的外化研究-以乾隆朝-勘不成灾-制度为例-周琼_第2页
清代赈灾制度的外化研究-以乾隆朝-勘不成灾-制度为例-周琼_第3页
清代赈灾制度的外化研究-以乾隆朝-勘不成灾-制度为例-周琼_第4页
清代赈灾制度的外化研究-以乾隆朝-勘不成灾-制度为例-周琼_第5页
资源描述:

《清代赈灾制度的外化研究-以乾隆朝-勘不成灾-制度为例-周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清代赈灾制度的外化研究———以乾隆朝“勘不成灾”制度为例周琼[摘要]“勘不成灾”是达不到赈济标准的灾荒,历代均不予救济,凸显了传统赈灾制度的缺陷。清代在总结传统灾赈制度的基础上对“勘不成灾”进行赈济并将其制度化,雍正朝开始对“勘不成灾”制度的建设,乾隆朝予以完善,促成了清代赈灾制度的外化并使其发挥了较好的社会效用,如缓征、分年带征、折征及就地抚恤、酌量赈给银米、蠲免积欠钱粮、借贷、以工代赈等赈济措施,对原本不能享受赈济的灾区的经济恢复产生了促进作用,成为促使清代灾赈制度走向中国传统灾赈制度巅峰的重要因素。[关键词]清代;乾隆朝;灾赈制度;

2、勘不成灾;外化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14)01—0010—08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清前期(1644-1795)重大自然灾害与救灾机制研究”(09XZS010)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周琼(1968-),女,彝族,云南楚雄人,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环境史、灾荒史、地方民族史地及古籍文献的整理。云南昆明650031制度外化是指制度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其作用。清代灾赈制度的外化使接近赈济等级的灾原则及规范的使用范围或制度的核心内涵向外转区重建及经济恢复能迅

3、速完成,检验和校正了灾化、适用范畴随之扩大的现象,即将制度的模式及赈制度的成效,成为促使并体现清代灾赈制度走措施扩展应用到原本不属于制度范畴的事物中,向传统灾赈制度巅峰的代表,但学界迄今尚无相将非制度的政策措施转化为制度范型甚至将其变关研究。本文以清代“勘不成灾”制度的建设及其为制度的现象。自古及今,制度的内化及外化现赈济为例,对清代灾赈制度的外化及其成效进行象时常发生,制度内化受到了学界重视,外化却鲜探讨,以期促进清代“勘不成灾”制度及区域荒政有关注,使制度外化及其成效、经验未得到发掘及研究的深入开展,亦作引发学界研讨中国历史上研究,学

4、术经世致用的社会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制度外化之砖。在诸多制度外化的案例中,清代“勘不成灾”制度一、清代灾赈制度外化历程:乾隆朝前“勘不成为中国历史上灾赈制度外化最典型的个案。成灾”赈济制度初建“勘不成灾”是指经官府勘察后不能达到灾赈等级的灾荒,清以前均不予赈济。但此类灾害依历代灾荒赈济,只有经勘灾官员勘定为“成然对灾区的社会经济、灾民生活造成极大冲击及灾”(六分灾及以上)等级的灾情才能享受官府赈影响,尤其一些接近灾赈等级但不能享受赈济的济。勘灾委员踏勘后达不到赈济等级的灾荒,勘灾区再生产能力遭到削弱,从而加重、扩大了灾荒灾簿册就以“勘不成灾

5、”的方式记录在案,不属灾的消极影响,彰显出传统灾赈制度的刻板及固有赈制度范畴,不能享受官赈。“勘不成灾”的标准缺陷。清代在总结历代灾赈的基础上,对灾赈制因时而异,清代以前,五分及以下灾情都划入“勘度进行了改良及完善,传统灾赈制度逐渐外化,灾不成灾”行列,这使介于五至六分之间或四分五分赈范围向制度外转化,根据具体情况赈济“勘不成的、对社会生产及生活造成较大影响的灾荒被排灾”灾民。清代对“勘不成灾”的赈济经历了由忽斥在灾赈范畴之外,对社会的稳定及经济恢复极视到关注再到重视的过程,雍正朝的实践使“勘不为不利。清代进行改良及完善后,“勘不成灾”开

6、成灾”开始了制度外化的历程,乾隆朝的完善措施始进入制度建设及改良的范畴。完成了赈灾制度的外化过程并发挥了较好的社会清代灾赈制度的建设发展及其外化多在雍、灾难人类学11②乾时期进行并完成,“勘不成灾”赈济作为灾赈制数不等。”但未说到对“勘不成灾”的处理办法。度外化的典型代表亦如此。清代“勘不成灾”赈济“勘不成灾”的赈济最早出现在谕旨中的时间制度的建设起步于雍正朝,即开始扩展灾赈制度是雍正三年(1725),采取的是“量赈一月”的措施,的使用范畴,重视灾情稍重的“勘不成灾”灾荒并“直隶省霸州等七十二州县厅所,秋禾被水,散赈进行赈济,使“勘不成灾

7、”的赈济逐渐向制度化迈三月。大兴等四县虽勘不成灾,小民被水乏食,亦[2](P.97)近。乾隆朝完善、确定了对“勘不成灾”赈济的制量赈一月。”说明雍正帝对“勘不成灾”极为度,并将其作为常设制度沿用,完成了灾赈制度的关注,并在赈济谕旨中将其作为一种灾荒类型看外转化。待。此后就开始了“勘不成灾”的赈济及制度化建首先,顺康时期是灾赈制度初建时期,“勘不设,地方官员开始据灾情轻重对“勘不成灾”灾情成灾”未受到关注。顺治时期,社会尚未稳定,经另疏题报,对灾情稍重者进行赈济,会典、圣谕、档济基础薄弱,赈济钱粮也不充分,大部分灾赈制度案、实录中的相关记载

8、随之增多。如雍正五年都模仿或沿用明代制度,灾赈制度处于初建阶段,(1727)闰三月二十七日,署理广东廵抚印务常赉被列入“勘不成灾”的、不在传统赈济范围的灾荒奏报广东惠潮两府上年秋季发生水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