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岁的际遇》课件2

《十三岁的际遇》课件2

ID:36711644

大小:6.47 MB

页数:24页

时间:2019-05-10

《十三岁的际遇》课件2_第1页
《十三岁的际遇》课件2_第2页
《十三岁的际遇》课件2_第3页
《十三岁的际遇》课件2_第4页
《十三岁的际遇》课件2_第5页
资源描述:

《《十三岁的际遇》课件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十三岁的际遇田晓菲田晓菲,原籍山东,1985年年仅13岁时被北大破格录取。1998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成为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博士。现在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作讲师。被誉为在欧美国家从事文学教育或文学创作的年轻美貌的“八才女”之一。作者简介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奇……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北大理科楼档案馆夜景十三岁见北大操   场图 书 馆校园风光博雅塔未名湖景区未名湖景区是燕园的主体和中心,是北大校园中最美丽动人的地方。未名湖春光未名湖之夏未名湖的秋天冬天的未名湖北京大学历史北京大学创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

2、学,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是北大的传统精神。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是北大的学风。题解“际遇”即“遭遇”之意,不过多指好的。“十三岁的际遇”则指作者十三岁时就被“北大”破格录取一事。这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从七岁到十六岁的一段生活,抒发了对“北大”的无限感激和热爱之情。摒弃迸溅穹隆弹指撷取呜咽徜徉chángyángyètánxiébèngqióngbìng词语学习整体感知自由阅读课文后,以田晓菲的口吻,用第一人称,按时间的顺序,以“我与北大的故事”为题,讲述

3、田晓菲与北大的故事。向往北大进入北大回报北大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并思考下列问题:1、概括这一部分的大意,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2、找出作者从7岁初知北大到16岁回顾北大的感情变化,特别是作者进入北大两年来的思想感情变化。3、指出这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部分:写“我”与“北大”结下不解之缘的历程。7岁:从泛黄的照片中知道北大。10岁:乘车经过北大校门,固执地扭过头去不看北大。13岁:到北大读书。16岁:已是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了。梦想自信际遇回顾作者两年来思想感情的变化:刚进入北大:“一脑子浪漫念头”,“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入

4、校两年后的秋天:“心情不胜凉意”,看到新生,感到有些茫然若失。表明了作者通过两年的学习后,感到了自己的成长和成熟。第二部分:写“我”在“北大”三年的学习生活。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6-9):写北大图书馆给“我”的影响。第二层(10-11):写北大的人:同学与老师。第三层(12):总结来到北大两年来的感受——难以用“得失”二字来衡量这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的时光。朗读第三部分,思考以下问题:1、这一部分主要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2、作者说“我是不系之舟”,这个“不系之舟”在文章里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作者为什么

5、说自己是一只“不系之舟”?你有什么样的梦想?小结:本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我”的惊奇、喜悦、感动之情。文章开头段,写作者在七岁时看到那张“湖光塔影”的照片,心中就悄悄升起一种莫名的惊奇、喜悦和感动之情,这种感情贯穿于文章的始终,串起了“我”从七岁到十六岁这段生活的回忆。谢谢大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