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雨中呼喊对余华创作的意义

在细雨中呼喊对余华创作的意义

ID:36715850

大小:503.71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14

在细雨中呼喊对余华创作的意义_第1页
在细雨中呼喊对余华创作的意义_第2页
在细雨中呼喊对余华创作的意义_第3页
在细雨中呼喊对余华创作的意义_第4页
在细雨中呼喊对余华创作的意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在细雨中呼喊对余华创作的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2007年12月第4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JournalofSchoolofChineseLanguageandCultureNanjingNormalUniversityDec.,2007NO.4《在细雨中呼喊》对余华创作的意义王世诚(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1)摘要:《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转型期的代表作,它包含了许多意味深长的潜在发展方向,然而在其后的写作中,余华基本上放弃了这些线索,改变了创作方向。这种选择虽然是个体性的,却在客观上迎合了时代的内在需求。关键词:《在细雨中呼喊》余华创作方向中图分类号:1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1008—9853(2007)04—096—06《在细雨中呼喊》④是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关于这部作品,余华说它的诞生是一个“误会”:当时觉得该写长篇了,于是就动笔,写完第一章发现才四万多字,离长篇还遥远着呢!于是又把主人公的父母、爷爷挖出来,就这么一路进行下去。尽管如此,慢慢地也就进入了感觉。⋯⋯[1]对于这部长篇,余华非常看重。不过,在余华九十年代以后的小说中,这部作品的知名度显然远远不如《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它不具备余华在九十年代后所追求的“简单主义”风格,在有限的篇幅中蕴藏了极为复杂而丰富的情感内涵,因此有一定的阅读难度。在余华的一次演讲中,就有听众提

3、出读《在细雨中呼喊》时感到特别“压抑”,甚至觉得作家“变态”——这和不少读者阅读他八十年代的中短篇小说感受相类似,与他们读《活着》等作品时的酣畅淋漓的阅读感受有天壤之别。然而在笔者看来,《在细雨中呼喊》却是余华所有作品中最优秀的与最不可或缺的——它不仅仅是余华对自己创作阶段的心灵总结,而且其中还蕴藏着许多的原创可能性;它就象一片幽暗的丛林,其间道路纵横交错,每一条道路都未曾穷尽,每一条道路都通往未知的无限去处。如果余华少了这一部作品,那么余华的总体创作会大大变得单薄与平面化。余华之后的主要创作并没有沿着这一方向进行,只有他在九十年代后的一些短篇小说延续了《在细雨中呼

4、喊》中的某些感受。如果把《在细雨中呼喊》看作是一个成长中的个体的在世结构,那么这一文本包含了太多细微而丰富的存在体验:这是余华之前作品所不具备的。也许,这是余华一次敞开式的心灵告白,是他终于将冷冰冰的审视者与拷问者角色放弃,正视了自己内在的柔弱。如果将余华之前的创作比作是外科医生的手术,不无尖锐刺痛,那么,《在细雨中呼喊》似乎就是手术之后的休养,充满了温情与隐隐的疼痛。它似乎是暴风雨后片刻的安静,抑或激烈斗争之后短暂的和平,在余华迄今为止的创作中,它犹如一次必要的低泣与倾诉,一次楚楚动人的悲伤与哀悼,一次淋漓尽致的自我触摸。然后,一切到此为止,接下来便收稿日期:20

5、07—09—10作者简介:王世诚,男,1971年生,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①该小说最初发表时名为《细雨与呼喊》,后刊印单行本时改名为《在细雨中呼喊》。96万方数据是另一种景致,虽然还偶有死亡、撕裂与不幸,但毕竟已不再有流浪者,不再有无家者,不再有抛弃者与被抛弃者——幸福虽然有时遥不可及,所幸人世的温情常在;家园虽然破败不堪,好在知足者总能常乐:这便是余华在《在细雨中呼喊》之后、以《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为代表的创作世界。但是,为什么是在九十年代初余华创作了这一作品?余华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部作品?这些问题关涉到对余华创作心理历程的一些深层追问,仔细探讨将有

6、助于我们加深对余华创作现状的理解。余华的创作至少经过了这么四个阶段:一是“川端康成阶段”;一是“卡夫卡阶段”;再一是可称为“虚伪的作品”阶段;最后是“事实永远比看法重要”阶段,以《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为代表。川端康成是余华走上创作道路的一个重要启蒙人物,在余华早期的《星星》、《竹女》中显然有着川端康成的痕迹;然而,相遇卡夫卡对余华造成了致命的震憾,他这样描述卡夫卡之于他的意义:卡夫卡“从JlI端康成的屠刀下拯救了我。我把这理解成命运的一次恩赐”,并且,“使我三年多时间建立起来的一套写作法则在一夜间成了一堆破烂。”[2]此后,对常识的怀疑与颠覆便成为他创作的一个核

7、心主题,世界的混乱与暴力则是他最喜爱的描写对象。不过,始自1988年的《世事如烟》,余华的思想及创作观又发生了某种细微的变化,他在《虚伪的作品》中写道:“在一九八八年春天写作《世事如烟》时,我并没有清晰地意识到新的变化在悄悄进行。直到整个叙述语言方式确立后,才开始明确自己的思维运动出现了新的前景。”“现在我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明白自己为何写作,我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更加接近真实。”[2]言虽如此,余华此时的创作思路其实并不明确,即使是在《虚伪的作品》中,他对自己思想观念的表述还有某些混乱,比如,一方面,他认为所谓的真实只能存在于个体自我的感受上,与日常现实真实并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