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相和个性以五四为标识的

体相和个性以五四为标识的

ID:36722742

大小:1.68 MB

页数:24页

时间:2019-05-14

体相和个性以五四为标识的_第1页
体相和个性以五四为标识的_第2页
体相和个性以五四为标识的_第3页
体相和个性以五四为标识的_第4页
体相和个性以五四为标识的_第5页
资源描述:

《体相和个性以五四为标识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专题论文·体相和个性:以五四为标识的新文化运动再认识罗志田内容提要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个“会合的历史运动”,也是一个有中心主旨并自具体相的运动。一个同质性的五四形象,既是在无意中形成,也包括时人和后人的构建。从相对宏观的视角观察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的关联,探索后者究竟是外来冲击的反应还是自我的觉醒,并考察民初新旧之争怎样发展为向“文化”开战、一体两面的正本清源努力如何兼容破坏与建设,以及学生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相互影响等面相,进而从后五四时代的认知去检视新文化运动的遗产,可以看出五四已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标识。关键词五四运动新文化

2、运动五四学生运动五四标识五四遗产1919年的五四学生运动离百周年还有两三年,但从2015年开始,学界已出现一些以“百年”为题的“回望”“反思”文字,也已经有一些冠以“百年”的相关研讨会召开。④尽管这些“百年”多指向特定的《新青年》杂志或相对宽泛的新文化运动,在很多人心目中,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常常就是同义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说法出现很早,我自己也常用)。盖五四运动本有广狭两义,一般所谓狭义的五四运动即指1919年的学生运动,而广义的五四运动,常与新文化运动同义,有更宽的上下时限。②通常单说新文化运动时,不致与五四学生运动

3、相混;但若说五四运动,则又常指代新文化运动。甚或可以说,五四就是新文化运动的标识。那是一个蕴涵非常丰富的运动,李麦麦在1935年提出,“‘五四’运动自身是两个历史运动之携手。‘五四’运动,始终是中国的‘文艺复兴’(Renaissance)运动和‘开明’(Enlightenment)运动之合流”。此所谓“开明运动”,现在一般翻译成“启蒙运动”,在欧洲与文艺复兴并不同时。两者一前一后,相加约有四五百年之久(从14世纪到18世纪)。远隔重洋历时几百年的外国精神移到中国,浓缩在几年之间,想不扰乱视听都不行。故他特别提醒说,“会合的历

4、史运动是很易混淆人们①如2015年6月,上海社联《探索与争鸣》编辑部等举办了“现代化与化现代——新文化运动百年价值重估”国际学术研讨会。同年9月,中国现代文化学会与复旦大学联合举办了“纪念《新青年》创刊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②关于广狭两义的五四运动,参见周策纵著、周子平等译《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7页。4罗志田/体相和个性:以五四为标识的新文化运动再认识视力的”。这里所说的五四运动,当然是广义的。用外国的运动来比附五四新文化运动,不是李麦麦的发明,其他人也常用。一方面,这运动毕

5、竟发生在20世纪,是一场中国的运动。参考西洋历史上的各种运动,会有助于我们对运动的理解,但比附反而可能产生误解。另一方面,李麦麦的提醒很重要,那的确是一个“会合的历史运动”,不能仅进行单一的、枝节的解读。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论著,真说得上汗牛充栋了。②不过,因为研究的具体人微,或也不免带些今人所谓的“碎片化”现象。早在抗战中期,林同济就注意到,那时已有人把新文化运动看成“一场五花八门的‘杂耍”’。他当然不赞成这样的看法,强调要“在那丰富、复杂以至矛盾的内容中”,“寻出一个显明的主旨、中心的母题”,以展现“‘五四’新文化运动所

6、以成为一个自具‘体相’的运动”。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提示。林先生此前有专文论“体相”,并界定说:“体相者,构成全体的各局部相互关系间所表现的一整个母题以及综合作用也。”(尽管我认为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研究还大有深入的余地,特别是对其丰富性的彰显还相当不足⑤,但我们确实需要看到一个有主旨有关联的综合性运动。在某种程度上,有了完整的体相,才能真正认识其各自的局部。梁启超曾指出:凡成为历史事实之一单位者,无一不各有其个别之特性。此种个性,不惟数量上复杂不可偻指,且性质上亦幻变不可方物。而最奇异者,则合无量数互相矛盾的个性,互相分歧或

7、反对的愿望与努力,而在若有意若无意之间,乃各率其职以共赴一鹄,以组成此极广大极复杂极致密之“史网”。⑥很多时候,看似无关甚至矛盾的不同史料“偶然”汇聚在一起,却也可能证明史事的可信。正如许多想得不一样的人可能走到一起而共同创造历史,形成一个“会合的历史运动”。梁启超视之为人类的“不可思议”,而史家之职责,则“在此种极散漫、极复杂的个性中而觑见其实体,描出其总相”。此所要描出的“总相”,大体也就是林同济眼中关联而综合的体相。而梁启超的过人之处,在于他还要据此总相进行“因果之推验”,以认识那些“个别之特性”。要展现五四新文化运动

8、那自具体相的主旨及其所涵括的种种“个别特性”,需要较为详尽的深入考察。下面的简单探讨无意完成这一任务,但我会尽量从宏观一些的视角来观察。文章主要讨论几个与文化相关的面相,先从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的关联认识后者究竟是外来冲击的反应还是自我的觉醒,继考察民初新旧之争怎样发展为向“文化”开战,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