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论文综述123

实验论文综述123

ID:36740191

大小:34.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5-14

实验论文综述123_第1页
实验论文综述123_第2页
实验论文综述123_第3页
实验论文综述123_第4页
实验论文综述123_第5页
资源描述:

《实验论文综述12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白花丹中白花丹素-铜与牛血清蛋白作用研究综述1.简介:蛋白质是人体及体内一切细胞的基本构成物质,是物质性状的直接表达者。血清蛋白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作为内源和外源性物质的储存和运输性蛋白,而外源性物质中能与血清蛋白紧密结合的物质就是有机小分子。研究蛋白质与配体分子之间的作用机理和作用过程,了解在小分子物质作用下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是目前生命科学、化学和医学界共同关注的课题。牛血清蛋白(BSA)与人血清蛋白(HSA)具有相似的序列和构象,因此BSA成为研究药物与蛋白相互作用的最佳底物。通过光谱法研究小分子配合物与BSA作用的生物活性、药物活性和化学

2、活性具有重要意义。白花丹为自然界的植物,为多民族药材,在民间应用广泛。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配位化学、生物无机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之间的交叉作用,对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金属配合物研究受到关注。低毒、高效的金属配合物为小有机分子,研究蛋白质与这种有机小分子金属配合物的作用机理将有重大意义。删荧光和紫外可见光谱全文分别归纳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和园二色谱法或红外光谱法的研究研究方法与特点。法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特别是蛋白质与各种有机小分子、离子和无机化合物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荧光特征峰及其在不同条件下的位移情况、荧光偏振、同步荧光、能量转移效率、荧光寿命、

3、荧光猝灭、荧光增强等的研究,可以获得蛋白质分子中荧光生色基团的种类、结构和所处微环境及其分布情况等有用信息,同时还可以得到外源物质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有关数据。2.方法与结果:2.1蔡青青、聂伟[1]等采用红外光谱法分析铅与牛血清蛋白的作用,此试验使用NicoletFT—IR170XkBr压片,扫描范围是500~4000em~,对各个反应体系进行红外检测。从红外光谱图的分析,得出Pb对就牛血清蛋白的光谱性质有重要影响,铅能使BSA的羟基位置产生红移现象,蛋白质上的O-H,一CH,,-CH:都有可能是铅的作用位置,即铅与牛血清蛋白能发生络合反应,产

4、生多种大分子络合物。2.2杨昌英、刘义[2]等用光谱法研究了吲哚美辛、舒林酸及其金属配合物与牛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他们以曙红Y(EosinY)为探针,采用竞争结合法考查了非甾体抗炎药吲哚美辛和舒林酸及其相关的金属配合物与BSA的结合。在中性环境中,曙红Y的吸收光谱随着BSA的加入发生明显变化,结果表明,曙红Y与BSA之间的结合以静电作用为主,两者之间可能发生电子转移。曙红Y与BSA结合后,抗炎药吲哚美辛,舒林酸的加入可以破坏这种结合,曙红Y部分游离出来,其吸收值恢复,说明药物可以同样的方式结合到BSA上,抢占曙红Y在BSA上的结合位点。将药物转化为

5、金属配合物后,与血清蛋白的亲和程度更强,铜(Ⅱ)的配合物最为突出,推测将非甾体抗炎药转化为铜配合物后,有更好的药理活性。2.3黎泓波、王兴明[3]采用UV-Vis光谱法研究了pH=4·28的缓冲溶液中茜素红S(ARS)-Al(Ⅲ)配合物与牛血清蛋白(BSA)的结合反应.用pH4·28的B-R缓冲溶液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BSA、ARS和Al(Ⅲ)溶液;在一系列10mL比色管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的上述BSA、ARS和Al(Ⅲ)溶液,以pH4·28的B-R缓冲溶液定容,摇匀,放置4h,以B-R缓冲溶液为参比,扫描吸收光谱;应用平衡透析物质的量比法、普通物质

6、的量比法和双波长法等方法,以相应B-R缓冲溶液为参比,扫描吸收光谱或测定吸光度.研究发现,ARS-Al(Ⅲ)-BSA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10nm,比ARS红移82nm,比ARS-BSA红移75nm,比ARS-Al(Ⅲ)配合物红移74nm.ARS-Al(Ⅲ)-BSA三元配合物的结合比为nARS∶nAl(Ⅲ)∶nBSA=6∶4∶1,物质的量吸光系数ε为2·65×104L·mol-1·cm-1,ARS-Al(Ⅲ)配合物与BSA作用的条件平衡常数K为8·80×108L·mol-1.ARS-Al(Ⅲ)配合物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配位键和电荷力.2.4肖厚荣

7、,盛良全[4]等应用荧光光谱研究了水杨酸与牛血清蛋白(BS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移取2mL8·0×10-6mol·L-1的BSA于1cm石英比色池中,用微量注射器(范围:1~5μL)或可调式移液管逐次加入2,4,8,16,24,32,……,72μL的水杨酸溶液进行荧光滴定,每次加入溶液后混合均匀,在30℃下作用10min,以282nm为激发波长,在M-850型荧光分光光度计上记录300~500nm波长范围内的发射光谱。研究表明:水杨酸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机制属于形成化合物所引起的静态猝灭,猝灭常数Ksv为1·097×104(mol·L-1)-1;

8、水杨酸与BSA反应的结合常数为7·377×104,结合位点数为1,当水杨酸浓度较低(摩尔比小于1:1)时,它与Trp残基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