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挑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

经穴挑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

ID:36745768

大小:61.68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14

经穴挑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_第1页
经穴挑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_第2页
经穴挑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_第3页
经穴挑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_第4页
资源描述:

《经穴挑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经穴挑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关键词】挑治;带状疱疹;神经痛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经抗病毒等药物治疗皮损及疼痛一般在3周之内会消退,但约有10%患者疼痛超过1个月,其中又有10%~25%的患者疼痛会超过1年[1]。2004年1月-2008年4月,笔者采用经穴挑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选择来本院皮肤科就诊并符合《临床皮肤病学》[2]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诊断标准的患者,即已经过抗病毒药物、维生素B1、维生素B12及解热镇痛药治疗,皮疹消退后

2、仍存在持续性或发作性疼痛,除外恶性肿瘤及免疫缺陷病者。共67例,按患者意愿分为2组。治疗组34例,其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50~83岁,平均(67.94±8.01)岁;病程1~12个月,平均(3.88±2.57)月;疼痛部位:头面部2例、胸背部14例、腰腹部13例、腰骶部5例;疼痛评分采用疼痛六点行为评分法[3],2分2例、3分11例、4分16例、5分5例,平均(3.71±0.80)分。对照组33例,其中男16例,女17例;年龄51~81岁,平均(67.78±7.88)岁;病程1~13个月,平均(3

3、.70±42.64)月;疼痛部位:头面部2例、胸背部14例、腰腹部13例、腰骶部4例;疼痛评分2分3例、3分10例、4分15例、5分5例,平均(3.67±0.85)分。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及疼痛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2组患者均口服维生素B120mg,日3次;甲钴胺片0.5mg,日3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经穴挑治治疗。取穴:百会、大椎、三阴交、阳陵泉、足三里、膈俞、手三里、合谷。根据皮损部位加选相关穴位,头面部加攒竹、四白;胸背部加曲池、内

4、关、外关;腰腹部加肾俞、命门;腰骶部加命门、次髎;疼痛部位局部围刺。针具:侧孔一次性配药用注射针(北京长川医用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尖端呈圆锥形,无刃。操作:用75%酒精常规消毒挑刺部位皮肤,拇指与食指捏住针体上部,中指托住针的底面,与皮肤表面约成45°角斜刺,针尖刺进表皮与真皮之间,深约0.5mm,利用转腕力量迅速挑治皮肤,有挑拨震动的声音,以不挑出纤维,不出血为度。进针方向不限,以操作方便为宜。每次挑治所有主穴,及相关穴位,每穴均重复挑刺2下。每周治疗2次,5次为1个疗程。  3疗效标准4痊愈:疼

5、痛消失;显效:疼痛评分减少2分;有效:疼痛评分减少1分;无效:疼痛无减轻。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4结果2个疗程结束时进行疗效评价,治疗组治愈率、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见表1)。治愈率χ2=5.52,χ20.05<χ2<χ20.01,P<0.05;总有效率χ2=8.61,χ2>χ20.01,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过程中2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表1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  5讨论带状疱疹在中医被称为“缠腰火丹”,如《外科大成·分治部上》卷二曰:“缠腰火丹一名带疱,俗名蛇串疮

6、,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由心肾不交,肝火内炽,流入膀胱,而缠带脉也。”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情志不遂,气机不畅,肝气郁结,郁久化火,肝胆火盛而致;或因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浊内停,郁而化热,湿热蕴蒸,又复感邪毒,内外和邪,浸淫肌肤、络脉而发为疱疹。郁热化火,湿热蕴蒸,复感毒邪是本病的主要原因。湿、热、毒三邪久滞经脉,瘀于皮肤,不得疏通,不通则痛,故产生长久疼痛。《灵枢》曰:“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4经络治疗的实质就是一个通字。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挑治

7、百会、大椎可振奋督脉之阳气;阳陵泉为胆经合穴,疏利肝胆;足三里、三阴交健脾利湿;膈俞、手三里、合谷理气通络、活血止痛。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针刺合谷可提高人体的痛阈,针刺手三里可使皮肤痛阈提高[4];疼痛局部是毒邪壅聚之处,局部围刺可泻瘀化毒。诸穴合用清热解毒、除湿利胆、活血通络、经络气血通畅运行,通则不痛。本组病例采用的经穴挑治方法不仅可以取得针刺治疗一样的效果,还具有简便易行、治疗时间短、不留针、患者痛苦小等优点。【参考文献】  [1](美)奥多姆.安德鲁斯临床皮肤病学[M].徐世正,译.北京:科学技术

8、出版社,2004.475.  [2]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01.  [3]李仲廉.临床疼痛治疗学[M].第3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78,191.  [4]张吉.针灸镇痛机制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39,514,56,515.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