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语境中文学知识的重构——兼论文艺美学的学科意义

跨文化语境中文学知识的重构——兼论文艺美学的学科意义

ID:36757801

大小:414.87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14

跨文化语境中文学知识的重构——兼论文艺美学的学科意义_第1页
跨文化语境中文学知识的重构——兼论文艺美学的学科意义_第2页
跨文化语境中文学知识的重构——兼论文艺美学的学科意义_第3页
跨文化语境中文学知识的重构——兼论文艺美学的学科意义_第4页
跨文化语境中文学知识的重构——兼论文艺美学的学科意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跨文化语境中文学知识的重构——兼论文艺美学的学科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25卷第4期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8月Vo1.25No.4JournalofLangfangTeachersCollege(SocialSciencesEdition)Aug.2009跨文化语境中文学知识的重构——兼论文艺美学的学科意义马睿(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摘要: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文艺美学的出现和发展必然导致对文学知识传统的反思和重构。中国文艺美学在对中国古典传统、中国现代传统、西方古典传统、西方现代传统的反恩中,日益意识到自身对文学知识的重构必然在跨文化语境中展开。对这一文化学术处境的积极应对,有可能为文艺美学学科开辟新的空

2、间。关键词:跨文化语境;知识重构;文艺美学中图分类号:1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210(2009)04—0007—05作者简介:马睿(1972-),女,四川成都人,文学博士,博士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从事文艺理论研究。在围绕文学而形成的知识序列中,文艺美学是一天然地从属于天道,但中国文化中的天道,并不是一门相当年轻的学科。在关于其学科性质、学科规范的种独立于人、独立于历史的纯粹客体,当某种意识形讨论大致告一段落后,文艺美学的学科建设己从各个态因政治而取得优势时,它基本上会垄断关于天道的方向展开。在此之际,我们的关注点也应向前推进,在阐释,

3、以此逻辑推演下来,文学很难拥有超越于政教一个更广阔的学术视野中,思考文艺美学的提出和实意识的地位。进入现代,西方美学渐渐取代儒家知识践究竟给既有的文学知识系统带来了怎样的改变。大体系成为文学知识的理论框架,尽管西方现代美学极体而言,文艺美学所引发的,一是对文学知识的反思力宣称审美的独立性和经验性,但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与重构,二是对文学知识进行跨文化思考的意识。哲学美学,因而关于审美和艺术的一切认知都从属于一定的哲学体系,所以哲学美学本身即存在悖论,它在价值观念上追求独立,但它在知识结构上是从属性当文艺美学以文学审美经验为逻辑起点建构本的。无论是柏拉图的理式,黑格尔的绝对理念,还

4、是康学科的知识系统,累积本领域的学术资源时,它同时德的先天认知结构,都是高悬于审美经验之上的存也引发了对于文学知识现有传统的全面反思。在,因此在审美的背后和深层,总是存在某种形而上最为直接的,是对中国现代文艺理论的政治化倾的东西,审美必须遵循某种先在的规律。这种思维沿向的反思,这也是国内学术界提出“文艺美学”设想时用于文学理论,便总是试图在文学的审美体验之外去的初衷。然而,当这一反思不满足于直接从现实社会寻求某种深层意义,否则便觉得失之于轻薄琐碎。可政治中寻找原因的时候,它就致力于向文化传统、知见,在哲学美学框架下形成的文学理论,取的是一种识结构中开掘深层次的原因,从而发现在

5、古典的本土理念先行的思路。对于意识形态取代具体文学经验成文论传统和现代文论的西化传统中,都有某些导致文为文学知识的主宰,这种思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马学理论政治化的伏笔。由此,从古典到现代的中国文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也是中国现代文论西化传统的一学知识系统整体性地进入了文艺美学的视野。部分,它本身的哲学美学性质,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古典文学知识的主流,主张文学与政教伦理对意识形态因素的强调,兼之与古典“载道”传统的亲具有密切关系,主张文学应该有益于世道人心,这是和性,以及它在中国社会取得的政治优势地位,共同我们十分熟悉的思维方式。在哲学层面上,天道观也促成了中国文论的现代传统在建

6、国以后日益从多元支持着这种思维方式。文学作为天道的一种显现,它状态收缩为一元状态,日益淡化文学的审美价值和感收稿日期:2009—04—28·7·性体验,形成一种具有强烈政治化倾向,并排斥其他与“载道”传统相提并论,视前者为中国古典文学中聚理论方法和价值取向的文学知识体系。集抒情、审美成分,张扬个性的大本营,比“载道’传统这样一种反思,始于从古典传统和现代传统中挖更具文学性。但这一观点在20世纪大多数时段都境掘中国文学理论为什么会走向政治化的深层原因,但遇不佳,除其自身的偏颇和疏漏之外,社会文化环境很快就与重新认识传统文化,重新书写现代传统的思的抵制也是重要原因。2O世纪3O年

7、代中期以后,文学潮合流,发起对这两大传统的全面反思。自新文化运的个性特质和审美特质都受到社会现实要求和意识动以来,传统文化的形象往往是负面的,而这种片面、形态的压抑和漠视,因此对于古典传统,无论是批判武断、简单化、情绪化的解释在文革中更是达到极端,还是继承,其重点都在“载道”,抒情与审美被认为是因此,为传统文化剥掉封建糟粕的帽子,发现其中的无关紧要的东西,可以置而不论。经过20世纪80年合理性因素,认同传统中的民族性因素,是重写传统代文学知识的审美转向,我们似乎突然“发现”了“审的前提。至于现代传统,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