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至民国时期徽州族谱的纂修、刊印、避讳及其家国互动关

明清至民国时期徽州族谱的纂修、刊印、避讳及其家国互动关

ID:36764532

大小:959.37 KB

页数:28页

时间:2019-05-15

明清至民国时期徽州族谱的纂修、刊印、避讳及其家国互动关_第1页
明清至民国时期徽州族谱的纂修、刊印、避讳及其家国互动关_第2页
明清至民国时期徽州族谱的纂修、刊印、避讳及其家国互动关_第3页
明清至民国时期徽州族谱的纂修、刊印、避讳及其家国互动关_第4页
明清至民国时期徽州族谱的纂修、刊印、避讳及其家国互动关_第5页
资源描述:

《明清至民国时期徽州族谱的纂修、刊印、避讳及其家国互动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明清至民国时期徽州族谱的纂修、刊印、避讳及其家国互动关系初探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卞利绪论明清至民国时期,地处皖南山区的徽州是一个典型的宗族社会,“大抵新安皆聚族而居,巨室望族远者千余年,近者犹数百年,虽子孙蕃衍至一二千丁,咸①有名分以相维,秩然而不容紊。”作为宗族社会的重要标志,徽州宗族在族谱纂修、祠堂创建、祖先祭祀和祖墓营造等方面,显示出了有别于其他地区的诸多特征,直接促成了徽州“千年之冢,不动一抔;千丁之族,未常散处;千载谱系,②丝毫不紊”社会局面的形成。尤其被作宗族“尊祖、敬宗、收族”手段和工具的族谱,其重要性

2、更是被强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事之最重而不宜缓者,国惟③史,家则惟谱”。在徽州许多地区,普遍流传一种“三世不修谱,便为小人”④的戒语。三代不修谱,被徽州人当作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无之(指族谱——引者注),将见贵不齿贱,富薄其贫。吾恐昭穆不分,尊卑失序。宗法不立,嫡庶奚明?势不至等,亲又为陌路,而视陌路为亲亲者,几稀矣。吾知谱之所系匪细也。然家之无谱,不犹国之无史乎?国无史,无以纪历代,无以征文献;家无⑤谱,无以明世系,无以溯渊源。谱之时义大矣哉!”因此,作为记录宗族活动的重要文献之一,明清至民国时期,徽州族谱的纂修、

3、刊刻与管理都进入了相对较为成熟的阶段,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族谱纂修理论和相对成熟的族谱刊刻与管理制度,涌现出了一批专门的族谱纂修和刊刻队伍,直接推动了明清至民国时期徽⑥州族谱纂修刊刻活动的繁荣,以致形成“新安多望族,族各有谱”的社会现象。明代中叶以后,受山多田少、人众地寡等生存压力的逼迫,大量徽州人不得不离乡背井,外出经商,寻求生计,并迅速致富。拥资巨万的徽商商业利润源源不断地流入徽州本土,成为纂修和刊刻族谱的雄厚物质基础。“文人发起,商人⑦助资”,这是明清至民国时期徽州族谱纂修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明代休宁⑧由溪商人程

4、天宠甚至专门斥资辑录《程氏宗谱》,而类似清代婺源梅溪商人吴⑨永钥“修祀厅、葺宗谱”的行为,在徽州亦甚为盛行。明清至民国时期,徽州本土以及周边地区发达的印刷出版业,对徽州族谱的印刷和出版,则起到了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明清至民国时期,徽州的族谱编纂非常活跃,纂修和刊刻的族谱数量巨丰,族谱内容丰富充实、类型复杂多样,其中既有非血缘的地域性望族汇谱,如明代嘉靖年间程尚宽等编纂的《新安名族志》和天启年间曹叔明等纂辑的《休宁名族①嘉庆《[歙县]桂溪项氏族谱》卷21《风俗·龙章公梓里遗闻五则》。②(清)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11

5、《泛叶寄·故老杂记》。③民国《[婺源]竹马馆东李氏宗谱》卷1下《艺文·李应芳雍正八年重修家谱纪略》。④乾隆《新安岑山渡程氏支谱》卷首《旧序·康熙十二年槐塘程氏显承堂重续宗谱序》。⑤崇祯《海阳吴氏族谱》卷首《序》。⑥乾隆《考川明经胡氏统宗谱》卷首《序·乾隆二十四年吴炜序》。⑦民国《[绩溪]龙川胡氏支派宗谱》卷首《序·章献琳序》。⑧万历《休宁率东程氏家谱》卷11《明威将军程天宠小传》。⑨光绪《婺源县志》卷35《人物志·义行》。志》等,也有跨地区的具有血缘性质的某姓统宗族谱,如明成化《新安程氏统宗世谱》、清乾隆《考川胡氏统

6、宗谱》等。不过,在徽州族谱中,数量最多、比例最大的还是某地一族一姓具有血缘性质的单一姓氏族谱或支谱。就族谱的名称而言,徽州也可谓是名目繁夥,既有称宗谱、族谱、家谱、房谱、支谱者,也有称家乘、家记、家典、世典者,如万历休宁《茗洲吴氏家记》、万历《程典》和雍正《茗洲吴氏家典》等名目。至于与正本族谱相对应具有草谱性质的各种添丁红簿、牌谱等,更是不胜枚举,如现存清代嘉庆年间的祁门善和程氏草谱——《衍庆录》,即是祁门程氏宗族仁山门支派的添丁簿。当然,族谱名称的不同,内容也就相应各有侧重,跨地域的单姓统宗谱如嘉靖《新安琅琊王氏统

7、宗世谱》和同样也是跨地区诸姓族谱如嘉靖《新安名族志》等,虽然都是跨地域的族谱,但实际上却存在单一族姓和众多姓氏的明显区别;一般的序、凡例、世系、族规和跋等一应俱全的单姓族谱,同诸如雍正《茗洲吴氏家典》之类的族谱,也有明显区别,雍正《茗洲吴氏家典》不记世系,只重点记录和叙述“家规”和“家典”,显示出与其他族谱迥异的特征。可见,谱名的不同,不仅仅是名称的不同而已,内容上也有显著差异。为叙述上的方便,我们谨将本文所涉及的各种族谱,统以“族谱”称之。徽州族谱存世数量庞大。根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和《上海

8、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以及国内各大图书馆的藏书目录,结合所见私家藏书,我们粗略地对徽州族谱的存世数量进行了统计,大约有1433种之多。就纂修或刊刻的时间而言,其中元代族谱6种、明代457种、清代731种、民国221种、时间不详18种。如果加上收藏于民间、尚未系统普查收录的各种族谱,那么,徽州族谱的总量当不会低于2500种。就版本而言,清代最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