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南油田南二区曲流型分流河道砂体建筑结构及剩余油挖潜

萨南油田南二区曲流型分流河道砂体建筑结构及剩余油挖潜

ID:36772659

大小:361.98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15

萨南油田南二区曲流型分流河道砂体建筑结构及剩余油挖潜_第1页
萨南油田南二区曲流型分流河道砂体建筑结构及剩余油挖潜_第2页
萨南油田南二区曲流型分流河道砂体建筑结构及剩余油挖潜_第3页
萨南油田南二区曲流型分流河道砂体建筑结构及剩余油挖潜_第4页
萨南油田南二区曲流型分流河道砂体建筑结构及剩余油挖潜_第5页
资源描述:

《萨南油田南二区曲流型分流河道砂体建筑结构及剩余油挖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大庆石油学院学报第33卷第4期2009年8月JOURNALOFDAQINGPETROLEUMINSTITUTEVo1.33No.4Aug.2009萨南油田南二区曲流型分流河道砂体建筑结构及剩余油挖潜张绍臣,李臣,贾培宜,胥伟(1.大庆石油学院地球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2.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二采油厂,黑龙江大庆163514)摘要:根据储层构型和沉积学理论,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和动态资料.采用层次分析、模式指导和动态验证方法,分析萨南油田南=区葡I2a单元复合河道砂体、单一点坝砂体和点坝内侧积体参数,建立点坝建筑结构三维模型;结合渗流场变化和重力等因素,分析侧积层对剩余油

2、分布的控制作用,提出利用水平井在点坝砂体中上部挖潜剩余油的原则和方法.结果表明,葡I2a单元点坝砂体为近岸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侧积形成的曲流型点坝砂体,侧积体空间组合模式为水平斜列式,宽度为38.5~54.0m,侧积层倾角平均为9.5。,其间隔约为15m.剩余油主要富集在点坝侧积体中上部,这对类似油田储层精细描述及剩余油挖潜具有指导意义.关键词:萨南油田;建筑结构;曲流型点坝;剩余油挖潜;水平井中图分类号:TEl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一l891(2009)04—0027—04目前,国内老油田大部分进入高含水期,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及其挖潜方法研究已成为油田地质工作者的首

3、要任务.对于以河道砂岩为主的储层,河道砂体内部建筑结构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关键因素,因此对各种河流砂体内部形态和建筑结构的研究至关重要.由MiallAD提出的储层构型理论开创了河流相储层剩余油挖潜研究的新思路_】],国内许多学者基于该理论,并依据古代露头资料及现代沉积模式,对曲流河点坝砂体建筑结构进行研究,并取得许多创新性成果口].在曲流河所有成因砂体中,点坝内部结构最为复杂,由若干个侧积体组成,侧积体之间发育斜交层面的泥质侧积层.尽管利用地面露头和现代沉积资料可较容易地研究点坝内部结构,但是利用开发井资料定量描述地下点坝砂体的内部建筑结构,目前还没有较成熟的方法.笔者以萨南油田南二

4、区为例,针对曲流型点坝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及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定量精细解剖,为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提供指导.1工区概况萨南油田南二区位于松辽盆地大庆长垣萨尔图背斜南部的北端,处于背斜构造高点上.研究区受控于松辽盆地北部物源自上而下发育萨尔图、葡萄花、高台子油层.葡萄花油层为区内主要产油层位,其中葡I1a和葡I1b单元发育近岸三角洲内前缘亚相,葡I2a和葡工2b单元发育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曲流河沉积,葡I2c单元发育砂质辫状河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沉积.萨南油田南二区葡萄花油层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后期,但密壁取心井揭示地下存在大量可动剩余油.2储层构型2.1点坝侧积模式曲流河点坝侧积体空间组合模式主

5、要有新月形斜列式(一般为小型河流或潮湿气候区的产物)、阶梯收稿日期:2009—05—30;审稿人:付广;编辑:任志平作者简介:张绍臣(1960-),男,博士生,副教授,主要从事石油构造及油气成藏方面的研究大庆石油学院学报第33卷2009年斜列式(一般为大型河流或干旱气候区的产物)和波浪式(两者过渡类型)l_8].萨南油田南二区葡I2a单元分流河道砂体相对窄小、厚度较薄,反映葡萄花油层潮湿气候稳定水体条件下形成的近岸小型河流沉积,其侧积形成的点坝地形较平,侧积砂坝内部“不连通”或“半连通”,为典型的新月形斜列式.本次储层构型研究采用古代露头、现代沉积模式指导下的层次分析法,即从点一线

6、一面一三维空间,按照结构分级由高到低逐级解剖,并以动态资料做验证,最终建立点坝的真实三维地质模型.2.2复合砂体解剖单砂体平面沉积微相是储层构型分析的基础与关键.葡I2a单元发育典型的远源缓坡近岸曲流型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沉积体系,河道砂体厚度为3~51TI,且以单一条带状为主,是河道经多次改道形成的点坝复合体,反映基准面上升中期,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供给量比值(A/S)较低,河道侧蚀能力较强,导致河道的不断决口和废弃作用.2.3点坝识别及参数提取点坝是曲流河中最重要的储油单元,是点坝砂体构型解剖的基础.点坝识别主要有3种方法:(1)单井相识别(岩性、岩相特征),点坝砂体发育明显的河流

7、“二元结构”,电阻率曲线为典型“箱型”特征,岩电关系分析表明点坝内侧积层在微电极曲线具有明显回返特征.(2)平面微相组合,现代沉积表明点坝砂体多发育在废弃河道凸岸一侧,废弃河道代表点坝的最后一次侧积过程,因此通过开展精细沉积微相研究可以确定点坝边界;(3)砂体厚度变化,点坝是河道中砂体最厚部位,且一般呈新月形展布,因此通过单元内砂岩等厚图做参考可识别点坝平面位置.以沉积微相精细解剖为基础,结合3种点坝识别方法,识别出南二区N2—1—35区块为典型单一曲流点坝砂体,沉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