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阴文化的解体与仰韶晚期遗存的生成

西阴文化的解体与仰韶晚期遗存的生成

ID:36774766

大小:1.22 M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5-15

西阴文化的解体与仰韶晚期遗存的生成_第1页
西阴文化的解体与仰韶晚期遗存的生成_第2页
西阴文化的解体与仰韶晚期遗存的生成_第3页
西阴文化的解体与仰韶晚期遗存的生成_第4页
西阴文化的解体与仰韶晚期遗存的生成_第5页
资源描述:

《西阴文化的解体与仰韶晚期遗存的生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8考古与文物2012年第6期*西阴文化的解体与仰韶晚期遗存的生成朱雪菲许永杰(中山大学南中国海考古研究中心,广东广州市510275)关键词:西阴文化泉护文化骤然瓦解遗民现象摘要:本文从西阴文化典型器物的形态分析入手,结合器物组合的变化,指出其向泉护文化过渡是突变形式,进而认识到各地仰韶晚期遗存均为突变而来。西阴文化骤然瓦解后,秦王寨文化、屈家岭文化近逼渭河盆地,渭河盆地的半坡遗民势力抬头,将部分西阴文化后裔推向西部寻求发展空间。KEYWORDS:XiyincultureQuanhucultureAbruptd

2、isintegrationLeftoversubjectsABSTRACT:Thisarticle,afteratypologicalanalysisofpotterywaresandtheirconstellationoftheXiyinculture,arguesthatitstransitiontotheQuanhucultureisabruptandtheotherlateYangshaocultureinotherregionsderivesfromdramaticchange.Afterthedis

3、integrationoftheXiyinculture,theQinwangzhaiandQujialingculturesapproachedtheWeiRiverValley,andtheremainingpeopleoftheBanpoculturegrewinpowerandpushedthedescendantsoftheXiyinculturewest-ward.[2]村》,通过洛阳王湾的分期标尺将仰韶村的遗一、研究历程存分为五期,其中的三、四期被识别为“仰韶文化晚期”。1979年,张忠培发表《试

4、论东庄村和西王村遗[3]存的文化性质》,明确指出仰韶文化晚期包含了“仰韶文化”的提出源于1921年安特生组织半坡四期与泉护二期两个阶段。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的发掘。随着研究许永杰在《黄土高原仰韶晚期遗存的谱的日益深入,再按考古学文化命名原则来看,“仰[4]系》中指出,以往在渭河盆地区别出的“半坡韶文化”这一名称已无法满足距今7000年至四期文化”和“泉护二期文化”,主要差别是小口5000年间,大致东起太行以东,西抵湟水流域,尖底瓶的形态不同,即平唇口与喇叭口的差别,南达武当山北,北至河套地区这一区域内考古学

5、反映的是同一考古学文化的时间变化。两者的文化命名的需求。基本器物组合相同,又同处于仰韶时代的晚期阶20世纪80年代中期,张忠培已提出用“庙段,因此应合并为同一考古学文化,建议称为“泉底沟文化”取代庙底沟类型,而后在1993年4护文化”,而将其周边的同时期相关遗存称为仰月,山西朔州举行的山西考古学会第三届年会上韶晚期遗存。提出用“西阴文化”取代“庙底沟文化”。1996本文研究主旨为西阴文化的解体与仰韶晚年,正式发表《仰韶时代———史前社会的繁荣与期遗存的生成,涉及西阴文化、泉护文化及其他向文明时代的转变》,明确阐

6、释了“仰韶时代”这相关的仰韶晚期遗存。[1]个概念。学界关于仰韶时代的分期,其实也是建立在二、典型遗址之前大半个世纪对仰韶文化的分期与类型研究之上的。早在1963年,严文明的《从王湾看仰韶20世纪50年代是西阴文化研究历程中的*本文是据许永杰2011年西安“聚落与社会———以庙底沟时期考古新发现为中心”学术研讨会大会发言和朱雪菲硕士论文《试论西阴文化与半坡四期文化的交替》改写而成的。西阴文化的解体与仰韶晚期遗存的生成29庙底沟类型的单独命名,还因为其有别于以杯形口小口尖底瓶和鱼纹彩陶盆为代表的西安半坡[11][

7、12]遗址早期遗存,即“半坡类型”遗存。由此中国的考古学界开始认识到,所谓的“仰韶文化”内涵并不单纯,根据文化面貌和文化特征应区分为不同的文化类型。[13]较早提出仰韶文化分期的是杨建芳,他认为仰韶文化至少包括西阴村类型、半坡类型、后岗类型、三里桥类型、秦王寨类型等,并根据洛阳王湾的发掘,指出秦王寨类型晚于庙底沟类型,庙底沟类型是仰韶文化的早期遗存,而秦王寨类型却是仰韶文化晚期遗存的一支。[14]一处是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该遗址的史前第一期遗存属于西阴文化,可以分为三[15]段,并发表有三段的典型器物———重唇

8、口小图一王湾遗址F15器物组合图口尖底瓶的排序图,其演变规律是:重唇内敛程1.葫芦口双耳尖底瓶2.敞口钵3.卷沿盆4.釜形鼎度渐轻,口部逐渐张开。泉护村遗址的第二期遗起步时期,当时地处黄河中上游的陕西和河南两存属于仰韶时代晚期遗存,彩陶的消失和喇叭口省有三处遗址的发掘对于认识西阴文化具有重小口尖底瓶是其文化特征,由小口尖底瓶、各类要意义。夹砂罐、盆、钵、碗组成的陶器群,表明了其为西[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