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之夏》课件2

《天山之夏》课件2

ID:36780495

大小:4.15 MB

页数:22页

时间:2019-05-10

《天山之夏》课件2_第1页
《天山之夏》课件2_第2页
《天山之夏》课件2_第3页
《天山之夏》课件2_第4页
《天山之夏》课件2_第5页
资源描述:

《《天山之夏》课件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天山之夏唐代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课文导入让我们带着对天山的向往来学习课文。课文导入峭壁:陡直的山崖。斑斓:灿烂多彩。蜿蜒:形容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矫健:强壮有力。绚烂:灿烂。词语理解默读课文,思考: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移步换景即地点变换的顺序。整体感知2、你是从哪看出来的,请找找课文中的脉络句。“进入天山……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再往里走,天山越来越显得优美。”“那么再往里走就像是春天了。”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文章共有六自然段,可以分

2、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全文总述,写了七月间游人最理想的去处是骑马上天山。第二部分(2)写作者骑马进入天山所看见的景色。第三部分(3)描写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第四部分(4-6)描写森林深处的花和牧场。课文梳理感受领悟1、天山之夏是不是和我们这里一样炎热呢?不是。2、天山之夏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呢?作者描写了天山的“静”美。3、作者围绕“静”,描写了那些景物?雪峰、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牧场等。“蓝天衬着高耸的雪峰,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的暗花。”作者把雪峰比作白缎子,云彩的影子喻为银灰色的花朵,说明雪山极白;还运用衬托手法,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的高大、静

3、美。“融化的雪水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练。这飞泻下来的雪水,在山脚汇成冲击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雪水什么特点?一个“飞泻”,写出了雪水流动的磅礴气势;把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的雪水比作“银练”,既写出了雪水的动人姿态,又写出了它的光亮;把溪流抛起的浪花比作盛开的白莲花,写出了浪花像玲珑剔透的小水珠惹人喜爱。再跟着作者的脚步往里走,学习第3段。1、作者是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可以从哪些词句中表现出来?2、“蜿蜒无尽”是什么意思?3、这段文字中叠词有哪些?有什么作用?1、想一想作者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蜿蜒无尽

4、”——衬出森林的广大“马蹄溅水”、“几声鸟鸣”——衬出森林的幽静“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衬出森林的稠密“重重叠叠”、“斑斑点点”这些叠词写出了枝叶的茂密,在这样的密林中阳光只能从缝隙处“漏”下。精确的用词,把茂密的森林、细碎的日影等天山特有的风光展现在读者面前了。“虽然这时天山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里的无边繁花呢?”——有力的反问,强调天山美丽。这里巧用反问强调了天山的美无与伦比,抒发了作者进入天山深处,胜过春天花园的强烈感受。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以游览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抓住景物的特征,

5、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体会写法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体会写法再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