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课件1

《寒食》课件1

ID:36799782

大小:8.79 M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5-10

《寒食》课件1_第1页
《寒食》课件1_第2页
《寒食》课件1_第3页
《寒食》课件1_第4页
《寒食》课件1_第5页
资源描述:

《《寒食》课件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寒食韩翃(hÓng)诗人介绍寒食节的来历: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后来因为寒食和清明离的较近,所以人们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寒食节通常是冬至后第105日。与清明节日期相近。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新中国成立后,很多地区把寒食节与清明

2、节等同了起来,在同一天过。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少数地方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清明的活动寒食节的故事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不同说法。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封赏有功之臣。唯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逼其下山。

3、谁知介子推母子宁愿被烧死也不肯出来。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修庙立碑。同时,还下令在介子推遇难的这一天,“寒食禁火”,举国上下不许烧火煮食,只能吃干粮和冷食。古代的人们都非常崇敬介子推的气节,“寒食禁火”的习俗,被后人流传下来,形成了寒食节这个特殊的纪念节日。132547689寒食节的起源民俗专家介绍说,汉代以前,寒食节禁火的时间较长,以一个月为期。整整一个月都吃冷食,对身体实在不利,汉代改为3天。寒食节从晋国开始后,延续了不少年代,中间也有严禁寒食习俗的,如三国时期的曹操

4、。但时间不长,“寒食禁火”之风又在民间自发兴起。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寒食节都被当作重大的节日。唐朝时也仍然被作为全国性的隆重节日,不少文人墨客都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文。专家表示,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晚唐、宋以后,禁火冷食的习俗日趋淡化、消衰。到了元代,许多人基本上已不再沿用此习俗。明清时期,寒食节期间已经不再禁火,也不要求人们寒食了。赵之珩(héng)说,寒食节禁火冷食的习俗,连同寒食节本身,在我国大多数地区慢慢消失了。或

5、者说寒食节成了清明节的一部分。但知道和了解这个节日,有助于人们挖掘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和民俗内涵,非常有意义。时代背景这首诗描写的是古代宫廷寒食节的情况。诗人以汉喻唐,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和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学习要求:1、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2、借助注释、图片,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3、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清明的前两日飞花:柳絮纷纷飘落。日暮:傍晚。五侯:东汉时,同时受封的五个宦官。

6、泛指王侯贵族。春城无处不飞花,译文: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春城:唐都城长安。寒食东风御柳斜,译文:寒食节的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树。御柳斜: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译文:傍晚,皇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青烟散入王侯贵族的家中。传蜡烛:虽然寒食节这天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赐赏,是可以点蜡烛的。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这首诗描写了宫廷寒食节的情况,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及腐败,表达了诗人对宦官专权跋扈的不满和讽刺。讽刺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

7、烟散入五侯家。寒食(唐)韩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