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古诗刘畅

教学设计古诗刘畅

ID:36826874

大小:148.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5-16

教学设计古诗刘畅_第1页
教学设计古诗刘畅_第2页
教学设计古诗刘畅_第3页
教学设计古诗刘畅_第4页
教学设计古诗刘畅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古诗刘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送别诗两首”教学设计作者姓名:刘畅教学内容:六单元安排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以及语文实践活动六。《古诗四首》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共四首古诗,前三首分别是唐朝李白、王昌龄、王之涣的送别诗、边塞诗,后一首是北宋著名诗人、政治家王安石的思乡诗。本课教学设计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前两首“送别诗”而构建教学环节的。虽然这两首诗歌都描写的送别的情景,但是风格迥然,《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芙蓉楼送辛渐》表达了诗人送别时的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坚守节操、冰清玉洁的志向。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引领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魅力。教学目标:1.运用所掌握的识字方

2、法自主识字,学会四个生字,理解它们在诗句中的意思。2.运用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合作学习、理解前两首送别诗的意思。3.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诗人的个人经历,想象画面,诵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准确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运用比较异同的方法,欣赏两首送别诗。4.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识记背诵并默写前两首古诗。教学重点:运用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合作学习、理解前两首送别诗的意思。教学难点: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诗人的个人经历,想象画面,诵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准确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运用比较异同的方法,欣赏两首送别诗。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是小学阶

3、段的最高年级,已经具有了一些学习古诗的能力,所以学习本课时,可以借助以前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生自己学习,然后在质疑、问难中理解古诗。然后,再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个人的文学素养的积淀,在师生共同“咬文嚼字”比较异同的过程中欣赏古诗,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及语文素养。设计理念:诗是一种标志着人类成熟程度的思维、表达甚至生存的方式。阅读古代诗词佳作,可以在言辞意象中得到令人心驰神往的心灵感触,唤起每一个具有健康心灵的人的人生体验,获取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审美快感和理性启迪。正如培根所说“诗歌使人灵秀”。陶行之说:“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课程标准》指导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要在阅

4、读教学中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课前让学生运用以往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借助词典、书下注释自主学习,大体把握诗意。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培养,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课标》中指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承载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使命,特别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叶圣陶曾说:“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级古诗文教学提出以下目标: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对初中学生的目标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5、,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情画意,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体现小升初的过渡,引领学生从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进一步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习综合能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对诗激情,发现特点〖4分钟〗1.一说到诗,就会想到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我国古典诗词一大特点,我们先来对几句展现那诗情画意如何?课本上的师:莫愁前路无知己,生:天下谁人不识君。师:桃花潭水深千尺,生:不及汪伦送我情。70首中的师:又送王孙去,生:萋萋满别情。师:劝君更尽一杯酒,生:西出阳关无故人。2.这几句诗有什么共同特点?预设:这几句都是写送

6、别情景的。我们把写送别情景的诗,称为“送别诗”。板书:送别诗【设计意图】师生对诗,复习旧知识,激发学生对祖国古典诗词的兴趣,吟诵中品味古诗的韵律美,感悟送别诗内容的相似之处,归纳“送别诗”的概念,激发学习的热情。(二)检查预习,明确分类〖1分钟〗3.我们用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预习了古诗四首,打开书122页,看看哪些是送别诗?板书: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李白王昌龄【设计意图】强化古诗学习的方法,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判断四首诗中哪些是送别诗,也是上面环节知识的掌握反馈。(三)朗读古诗,大胆质疑〖3分钟〗4.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努力做到正确、流利。《送孟浩然之广陵》指读2人  全班读 

7、 指读1人【设计意图】检查预习字词情况,整体感知古诗。5.我们在预习第一首诗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吗?预设:“‘下’什么意思?”“‘碧空’什么意思?”“写送别,为什么不写阴雨绵绵,却写烟花三月呢?”【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习惯。带着问题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四)理解诗意,展现画面,感悟诗情,感情吟诵〖11分钟〗6.说说诗的意思。2人预设:作者在黄鹤楼与老朋友告别,在春光明媚的三月,老朋友坐着船顺流直下到扬州去。那只船越走越远,远远地望去好像失去在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