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氮储量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氮储量的影响

ID:36858887

大小:314.4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16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氮储量的影响_第1页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氮储量的影响_第2页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氮储量的影响_第3页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氮储量的影响_第4页
资源描述: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氮储量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生态环境学报2009,18(6):223-226http://www.jeesci.comEcologyandEnvironmentalSciencesE-mail:editor@jeesci.com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氮储量的影响12,31*胡宁,娄翼来,梁雷1.辽宁大学环境学院,辽宁沈阳110036;2.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16;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10049摘要:以辽宁彰武县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基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和取样分析,对比研究了传统犁耕和6年免耕秸秆覆盖条件下的土壤有机碳、氮储量,为广泛评价保护性耕作的土壤碳、氮截获功能和合理选

2、择农业耕作方式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与犁耕相比,免耕覆盖不同程度地提高了0~5cm和5~15cm土层的有机碳、氮储量,对15cm以下土层没有影响,从而增加了0~100cm土体总的有机碳、氮储量,证明了免耕覆盖的土壤碳、氮截获功能,年均截获率分别为-2-21.37Mg·hm和0.84Mg·hm。有机碳、氮在犁耕土壤0~30cm剖面的垂直分布较为均匀,免耕覆盖后则发生明显的分层,产生表聚现象。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免耕;秸秆覆盖;土壤有机碳;土壤氮;储量中图分类号:S15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906(2009)06-0223-042免耕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措施,正被日益广泛

3、作研究示范网络,至今推广面积达7000多hm,地应用于农业生产,评价其土壤生态环境效应逐渐约占全县耕地面积的6%。[1,2]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土壤有机碳和氮素不1.2研究方法2仅是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其储量的增加在某种意在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基地(1hm),选取至义上亦可缓解大气CO2和N2O浓度的升高,从而减今已连续实行6年保护性耕作(CT)的玉米田样地[3]轻温室效应。关于免耕覆盖对土壤有机碳、氮储量4块(10m×10m),以邻近的长期进行传统犁耕的影响,许多学者认为,免耕覆盖可以提高至少在(PT)的4块玉米田样地(10m×10m)为对照,[4-6]表层土壤的有机碳、氮储量,具有碳、

4、氮截获功能,所有地块除耕作方式外的其他栽培管理制度(施但亦有一些研究指出,特别是短期的免耕覆盖对土肥、灌溉等)基本一致。土壤类型为褐土,假设实壤有机碳、氮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分层性,其碳汇作行保护性耕作前的各地块土壤性质基本一致。传统用通常仅限于表层土壤(≤10cm),在下层土壤(30犁耕为垄作、铧式犁翻耕(约20cm)、秸秆不还田;cm以内)则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碳源作用,上下各层保护性耕作为免耕、灭茬、秸秆粉碎后均匀地覆盖综合来看,其总的碳储量效应可以抵消以至为负效于地表。作物收获后(2008年10月),在各地块采[7-9]应。可见,不同地区保护性耕作土壤的碳、氮截用多点混合法分别采取0~5cm

5、、5~15cm、15~30获情况差异较大。本文以辽宁彰武县保护性耕作示cm、30~50cm、50~75cm和75~100cm的土壤样范推广基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和取样品,测定土壤的容重(环刀法)和有机碳、氮质量分析,旨在探讨免耕覆盖对土壤有机碳、氮储量的分数(除碳酸盐-元素分析仪法)。土壤有机碳储量-1影响,为广泛评价保护性耕作的土壤有机碳、氮截的计算公式为:SOCs=∑(Ci×ρi×Ti)×10。其中,-2获功能和合理选择农业耕作方式提供理论依据。SOCs为特定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储量(Mg·hm);-11材料与方法Ci为第i层土壤的有机碳质量分数(g·kg);ρi为-31.1研究地

6、点概况第i层土壤容重(Mg·m);Ti为第i层土壤厚度彰武县位于辽宁省西北部(42°07′~42°51′N,(cm)。同理计算土壤氮储量。数据统计分析和作图121°53′~122°58′E),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采用SPSS13.0和Excel2003软件,所有数据经方均降雨量约510mm,且80%以上集中在6—8月份,差分析检验(P<0.05)。年均气温7.2℃,无霜期152d。该县为典型的干旱2结果风蚀农业区,是我国保护性耕作技术优先和重点发2.1土壤容重、有机碳、氮质量分数和C/N展的地区之一,并于2002年被纳入北方保护性耕从图1可见,土壤容重随层次的加深而增加。基金项目:中国

7、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KZCX2-YW-44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570337);2008年教育部归国留学启动基金项目[2008.(3)]作者简介:胡宁(1983年生),女,硕士,研究方向为土壤生态学。E-mail:ningningh2009@yahoo.cn*通讯作者,E-mail:syllshenyang@163.com收稿日期:2009-10-10224生态环境学报第19卷第1期(20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