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美术之传统手工艺

中国民间美术之传统手工艺

ID:36875194

大小:4.12 MB

页数:33页

时间:2019-05-11

中国民间美术之传统手工艺_第1页
中国民间美术之传统手工艺_第2页
中国民间美术之传统手工艺_第3页
中国民间美术之传统手工艺_第4页
中国民间美术之传统手工艺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民间美术之传统手工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民间美术之传统手工艺 第九讲主讲教师:陈建军中国传统手工技艺源流与传承现状(七)铜器制作技艺源流传承现状源流我国冶铜工艺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目前被认定为最早的铜器有:甘肃东乡马家窑文化林家遗址出土的一件青铜刀,用比较原始的单范铸造,无纹饰;山西襄汾龙山文化陶寺遗址出土一件红铜铃,也无纹饰,以合范制造。我国铜器制作技艺的发端,是自新石器时代初开始的制陶技术发展的结果,陶窑燃烧技术的改进和对陶土性能的认识,为铜的冶炼和铸造奠定了基础。据上古文献记载,夏代已能铸造青铜器,再据考古发现,如河南登封、山西夏县等处出

2、土的铜容器残片和铜镞,说明夏代已进入青铜时代。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镞、凿、铃等小件工具,尤其是镶嵌绿松石铜牌饰和青铜爵,表明当时青铜工艺已具一定水平。商代中期,青铜铸造技术得到极大的发展。1974年郑州张寨出土的两件方鼎,一只重62.25公斤,一只重84.25公斤,已属于大型铜铸件,经检测含铜80.4%、铅17%、锡3.6%,熔铜设备是内外涂抹草拌泥的大口陶尊和陶缸。商代晚期的铸铜技术已臻于鼎盛。于河南省安阳市郊出土的商晚期司母戊鼎,重达87.5公斤,经检测含铜84.77%,锡11.64%,铅2.79%,说

3、明当时已可以提炼纯铜。另外,司母戊鼎作为目前发现的上古时期最重的青铜铸件,投入铜料在千斤以上,说明商代铜器铸造业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嵌绿松石饕餮纹铜牌饰商代已出现分铸法,在铸造形制较为复杂和较大的青铜器时才使用,先通过分铸将不易处理的部分用小范铸出,再将这些小部分连在主体陶范上与主体器胎相接,最后浇铸修正成型。西周青铜铸造规模依然庞大,但除其中后期在形制、风格上有较明显改变外,以及分铸法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之外,在铸造技术上并没有显著的进展。西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还是以陶范为主,也延用了夏商时用石范铸造青铜器

4、小件和简单器物的方法,但石范铸造的数量极少。青铜铸造分铸法示意图春秋时期,特别是春秋中叶以后,青铜冶铸技术出现了重大进步。据《周礼·考工记》记载,此时期的“攻金之工”有六种,分工明确,对熔铸铜器时的火色变化和“六齐”合金配比都有具体规定。春秋时期的青铜铸造,已从原先较为单一的范铸,发展为综合运用浑铸、铸接、失蜡法、铸焊(锡焊、铜焊),红铜镶嵌、错金银等多种新工艺。就先铸附件后铸器身的分铸工艺而言,不但器身和附件分别做模,而且器身也按着形制的弧度做出多种模型,因此此时期的青铜器的器型变得更加精致。这种方法不仅使器件的结合

5、较为牢固,还有利于分工合作,提高生产效率。战国时又出现了印模、叠铸等批量生产技术,青铜合金比例更趋于科学和稳定,所铸器物壁薄而轻巧,更为实用。春秋青铜蟠虺纹盆战国末年至秦汉这一阶段,通常认为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晚期或衰退期,但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应该是日用铜器发展的繁荣期,也就是说,是由青铜礼器铸造向日用铜器的转变期。汉代的铜器铸造业规模却依然很大,礼器的比重大减,生活用品的数量和种类逐渐增多,兵器则因被铁器取代而不断减少。所以,汉代铜器工艺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实用功能、日用性能的设计与开发上,如《长信宫灯》。汉代传统青

6、铜器的铸造,已摆脱了商周时期那种庄严、厚重的风格,在形制上具有日用的特点。汉代新创的铜器品种,著名如铜灯和铜熏炉等,普通如铜熨斗、铜书刀等,甚至如度量衡器的铜尺、铜量和铜权,都具有明显的实用性。总体而言,汉代铜器显得比较轻巧,以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而且除了少数弦纹和铺首以外,各种容器多是素面的。在装饰上,鎏金、鎏银以及用金银、宝石之类的镶嵌工艺相当发达,错金银工艺在东汉中晚期消失。到东汉末年,由于陶瓷工艺的发展,陶瓷器逐渐取代铜器等在社会和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西汉错金铜博山炉西汉错金铜博山炉三国两晋时期的日用铜器已进一步

7、被陶瓷器、铁器代替。铜器种类仍以日用的器皿为主,器表较为粗糙,素面为主,仅少部分有简单的弦纹,铜洗中饰有鱼纹。但也有少数制品有鎏金,如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此时期的夔金蟠龙镇,以错金云纹饰龙身。南北朝这时的青铜冶铸业已衰落,铜制生活用品较少见,从目前出土的此时期的铜器看,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民族文化交流的特点和某些民族的特色。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铜镜铸造业较为发达,南方主要流行神兽镜和画像镜,而北方则多见连弧纹镜、夔凤镜和龙戏珠铜镜。这一时期铜镜工艺,尤其是高浮雕技艺,为铜镜铸造在隋唐时期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8、。自隋唐始,青铜铸造工艺基本走向了末路。唐代铜器的制作原料,以红铜为主,质地泛红偏黄的铜器逐渐盛行。红铜也称紫铜,杂质少接近纯铜,韧性、延展性好,有利于精工细作。因此此时期流行精制而小巧的铜器,除香熏炉外,大件铜器主要为宗庙和寺庙的祭祀器。在装饰上,唐代的铜器多用溜金工艺,是当时社会风尚的反映。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青铜工艺在此时期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