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诗五首》02

《李杜诗五首》02

ID:36876995

大小:533.00 KB

页数:82页

时间:2019-05-11

《李杜诗五首》02_第1页
《李杜诗五首》02_第2页
《李杜诗五首》02_第3页
《李杜诗五首》02_第4页
《李杜诗五首》02_第5页
资源描述:

《《李杜诗五首》0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李杜诗五首教学内容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客至旅夜抒怀登岳阳楼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课文朗读峨眉山,在今四川成都西南峨眉县,因有山峰相对如蛾眉,故名。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山中多寺观。李白涉及峨眉山的诗。人们比较熟悉的有三首,一首是《登峨眉山》,这是作者早期居蜀时所作,另一首是写于晚年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这一首则是写于作者二十六岁(726)离开蜀地时。如果说李白早期是为了访道求仙而登峨眉山,那么在他即将离蜀和离蜀后写的关于峨眉

2、山月歌的诗,则主要是借以表达豪情壮志及其对友人的思念。背景解说这首小诗优美流畅,写尽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看——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乘着小船,从青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青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翻译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挂着一轮半圆的月亮。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着江水缓缓流淌。我连夜从青溪驿出发,向着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州顺流而下。赏析此诗用峨眉山──平羌江──青溪──渝州──三峡

3、等几个地名,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尽管诗中几乎没有具体的景物描写;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让“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出相当丰富的意蕴: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及,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赏析《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年轻时初离四川所写。为谋求政治出路,实现远大抱负,胸怀“四方之志”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当他乘船夜行,仰望峨眉山上皎洁的明月,俯视月映清江的迷人美景时,感怀万千,写下这一著名的《

4、峨眉山月歌》。诗中一方面流露出诗人出蜀的急切心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诗人的依依乡情。所以,这首诗,看似咏月,实则抒发怀乡之情。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赏析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诗人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指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固于某一位置观看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也是不动的。只有观月者顺流而下,才会看

5、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赏析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会受到字数的限制,而此诗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诗人对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是实用,它们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不着痕迹,妙入

6、化工。正如王麟洲所说:“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这首诗人们很欣赏,但理解却有很大不同。第一,是对作者写此诗时的心情说法不一。明高棅《唐诗品汇》卷四十七引刘须溪谓此诗“含情凄婉”,而程千帆《古诗考索·古典诗歌描写与结构中的一与多》则云:“李白的构思是在以孤悬空中的月与自己所要随着江水东下而经过的许多地方对比。来展现自己乘流而下的轻快心情。”如果我们联系李白出川的动机来分析此诗,对以上两种理解的正误便不难做出判断。探究作者当时抱着四方之志出蜀远游,犹大鹏将展其翅,此时没有什么“凄婉”之情可

7、言,相反,倒是大有与明月争胜之心。峨眉山月本来随着江水东流,作者乘轻舟顺流而下。所经之处有时可以看到山月,有时看不到,明月时隐时现,仿佛在紧紧追赶自己。看不到时,就像远远地将山月抛在身后。假如把上述刘须溪所谓“含情”的“情”,理解为作者与山月相嬉的情趣或得以出川的喜悦心情,似乎比“凄婉”二字更接近原意。探究第二,是对“秋”字的不同理解。一种认为是指秋天,另一种认为“是指峨眉山月上弦或下弦呈半圆形的时候”。揆度其意,当然以后一种说法较合理。不过可以肯定,李诗中的“半轮”,不会是指上弦月,因为峨眉山此时在作者

8、的西南方向,自然是指阴历月终的时候了,同时,将“秋”字解作“时候”,可以在训诂方面找到根据,即“秋”字可训为“时期”、“日子”。探究此外,“秋”字还训作飞动的样子,或腾跃的样子,如《汉书·礼乐志·安世房中歌》之七:“飞龙秋,游上天。”据此,将这句解作弯月飞挂峨眉山,似亦说得通。探究第三,是对“三峡”的不同解说。一说这里的“三峡”是指鄂川交界的瞿唐峡、巫峡、西陵峡;一说指四川乐山县的黎头、背峨、平羌所谓小三峡。要辨别哪一个更合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