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年第2 期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年第2 期

ID:36889362

大小:3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16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年第2 期_第1页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年第2 期_第2页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年第2 期_第3页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年第2 期_第4页
资源描述: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年第2 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T15-1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对行政公益诉讼中原告资格确认思考 罗 妍摘 要:现代福利国家积极追求公益的实现,导致公益诉讼的出现。公益诉讼作为一种新型的诉讼方式,在国外,无论是在经济诉讼还是在行政诉讼方面,都以一定的形式存在并发展。但在我国还是一项立法空白,实践中,公益诉讼呈现难局,有必要梳理、反思和重构。本文拟对行政公益诉讼目的和原告资格的确认进行分析,并对此提出浅见。关键词:公共利益;公益诉讼;原告中图分类号:D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08)02-0122-02  2006年,某市一家娱

2、乐公司承包了该市一区的文化馆,并在门口招贴带有色情内容的广告,同时馆内表演的节目也带有色情性质。文化馆对该公司的行为不闻不问,当地许多市民对此深表不满。当地画家严某多次上书文化馆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区文体局,要求责令娱乐公司搬迁,但一直没有解决。无奈之下,严某以区文体局行政不作为为由将其告上了法庭。上面的案例仅仅是行政公益诉讼中的一则,近几年来,伴随着一系列具有轰动效应的公益诉讼案件的发生,行政法学界掀起了行政公益诉讼研究的热潮。借着行政诉讼法即将修改的契机,增设行政公益诉讼条款的呼声此起彼伏,有关建议业已列入汇集学者思想精华的《行政诉讼法(修改建议稿)

3、》中。尽管多数人认为行政公益诉讼是大势所趋,但是对于类似上面所举的案例中以实际行为维护公共利益的公民,诉讼的结果却不得不感到一丝遗憾,该案例最终以法院认为原告不符合主体资格为由被驳回诉讼。笔者试图通过该案例阐述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的确认。一、行政公益诉讼的意义行政公益诉讼是指当行政主体的违法行为或不利行为对公共利益造成侵害或有侵害之虞时,法律允许无直接利害关系人为维护公共利益而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制度。[1]它是针对国家权力机关的作为或不作为提起诉讼,在诉讼过程中使用行政法的相关规定。在行政公益诉讼中,法律允许无直接利害关系人的公民为公共利益向法院提起行政

4、诉讼。起诉对象是公共权力部门,审查的是国家机关的作为或不作为,诉讼的目的往往不是为了个案救济,而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有的学者认为行政公益诉讼的目的应该是:控制行政权以保护公民权益和维护公共利益。其中控制行政权是其基本目的,而保护公民权益和维护公共利益是其根本目的(笔者赞成这种观点)。在某种意义上讲,任何法律制度都是以保护公民权益和维护公共利益为目的的,行政公益诉讼也不例外。行政公益诉讼中存在着不同的诉讼主体,各个主体通过诉讼手段希望达到的目的有所不同,因此行政公益诉讼目的必然呈现出多元性。但是行政公益诉讼多元目的并非同一位阶,而是表现为层次性,即多元目的中的

5、有些目的是其高层级目的,有些则是它的低层级目的。由于公权力的行使者一经产生便易形成一个特殊的阶层,他们在很多时候并不能很好的控制行政权的行使。而且为了制约或控制某项公权力而设置、扩张一项公权力;为了制约此项公权力而又设置、扩张彼项公权力……如此恶性循环,导致公权力的膨胀,其实是对公民个人权益和公共利益造成更大的威胁。英国法学家韦德认为:法律必须给没有利害关系或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居民找一个位置,以便防止政府内部的不法行为。否则就没有人能有资格反对这种不法行为。[2]因此倘若从控制行政权以保护公民权益和维护公共利益就应当给予无直接利害关系人作为原告的资格才能达到

6、行政公益诉讼的目的。二、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确定以上述案例为证,最终以法院认为原告不符合主体资格为由被驳回诉讼。究其原因可以发现:行政机关未能履行或*收稿日期:2007-01-14  作者简介:罗 妍(1984-),女(壮族),广西贵港市人,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依法履行法定的职责,其行为无疑是可“责难”的,但法院的做法也无可厚非,因为按照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即使行政机关的这种违法或不作为可以属于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但当事人与之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因而法院否定原告资格在形式上完全合法。殊不知法院这种认为只有自己的合法

7、权益受到违法侵害的人才具有原告资格的认识,却在实质上忽略公共利益的存在,关闭了对这些权利的救济之门。很显然,这种“直接利害关系人”的理论已经不符合我国法治社会的发展进程,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纵观世界各国行政公益诉讼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公益诉讼实质上就是原告资格不断放宽、公民提起行政诉讼的通道越发畅通的产物。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应当包括下列几类:1.个人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因此有权代表公共利益提起行政诉讼。长期以来由于国家是社会整体利益的惟一,当社会整体利益受到侵害时只能由国家进行法律救济。现实生活中虽然存在“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说法,但在“

8、权利观念”潜移默化的作用下,部分民众已经意识到个人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