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启蒙到成熟——走向独立自主的中国外交

从启蒙到成熟——走向独立自主的中国外交

ID:36951595

大小:11.04 MB

页数:8页

时间:2019-05-03

从启蒙到成熟——走向独立自主的中国外交_第1页
从启蒙到成熟——走向独立自主的中国外交_第2页
从启蒙到成熟——走向独立自主的中国外交_第3页
从启蒙到成熟——走向独立自主的中国外交_第4页
从启蒙到成熟——走向独立自主的中国外交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启蒙到成熟——走向独立自主的中国外交》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题名称:从启蒙到成熟——走向独立自主的中国外交教师姓名:刘云峰学校: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课时:1授课时间:40分钟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1.课程标准: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2.理论依据: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

2、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当今社会,新闻媒体、网络报刊极为发达,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极广,获得的信息量极大,但也存在浅层化和碎片化的问题,既需要搭建合理的框架结构和设计有意义的请将,帮助学生能够从多角度、深层次理解和构建自己所获得的信息。另一方面,历史教学有其培养历史核心素养的基础任务,其最高层次是培养学生的历史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增强对家乡、民族、祖国的认同感,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并且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传统,在全球化浪潮下,树立正确

3、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即“个人和社会在当地及全球层面采取负责任的行为,争取实现人人共享的更美好的未来”,需要通过教育来推动合理公正的新的世界秩序的建立,所以更有必要学习人类历史上和平共处的经验和规律。二、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依托于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5课《屹立于民族之林——新中国的外交》一课,但为更突出课表的教学目标和效果,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整合与再发掘:截取新中国初期外交这部分课程内容,并新加入了中国近代外交的内容,以期构成一个新的专题。本课重

4、点讲述中国外交从近代逐渐启蒙到新中国成立后走上独立自主的历史过程。全课分为两大部分、五小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中国近代外交,突出在条约制度下国人从接触近代外交概念到逐渐拥有主权意识的过程;第二部分讲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重点体现新中国在外交上不仅独立自主,更对国际外交理论和建立国际新秩序做出贡献。当近代中国被强行纳入到西方建立起的条约体系之下后,传统的朝贡外交逐渐被打破,不平等条约则成为中国近代外交的主要载体和内核,但在其发展过程中,通过对主权意识的逐渐认识,国人也在不断努力走向外交的独立自主。尽管民国时期的修约外

5、交赢回部分主权,但真正实现外交独立自主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相比于近代以来外交上的不平等的特点,新中国对外关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一方面维护了本国的合法权益和领土安全,另一方面也对维护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种种外交活动,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影响力逐渐扩大,在外交理论和国际会议上均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初步奠定了我国独立外交的基本格局。本课内容框架:一、刀锋下的外交启蒙—中国近代外交(1842年~1949年)1.中国近代外交中的“条约制度”(了解)2.中国近代“条约制度”的影响(理解)二、独立自

6、主的和平外交—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1949年~1955年)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识记)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理解)3.日内瓦会议与万隆会议(识记)2.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经过近半年的高中历史学习,学生已经掌握新中国政治发展进程的基本史实,对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发展演变有少量了解。依据建构主义的理论,学生在此阶段有能力将头脑中碎片化的知识通过课程有效衔接起来,构成完整的体系,因此本课的设计也据此而力图搭建一个完整的内容框架。但学生本阶段且对“外交”等专业词汇理解的不够透彻,对近代以来外交关系

7、的发展演变了解甚少,这就决定了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通过了解近代中国的外交特点,进而突出对新中国外交独立自主的认识,不能面面俱,而是要形成时间前后的对比认识,突出重点,推动学生历史思维形成。三、教学目标(1)通过史料分析,了解中国近代外交的开端及特点,理解近代不平等条约对中国近代外交的双重影响。(2)通过史料分析和小组讨论,了解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基本政策,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内意义和国际意义,领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渗透的传统文化因素,形成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新认识,提升国家认同感。(3)通过图片了解

8、中国出席日内瓦会议的重要意义,通过地图了解万隆会议与会国的复杂性,通过分析史料理解“求同存异”理念的内涵和意义。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近代不平等条约对中国外交发展演变的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意义2.教学难点: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双重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对国际关系理论的积极贡献及其内含的传统文化因素;“求同存异”理念的内涵。五、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教师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