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习题1

《红高粱》习题1

ID:36957238

大小:51.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5-03

《红高粱》习题1_第1页
《红高粱》习题1_第2页
《红高粱》习题1_第3页
《红高粱》习题1_第4页
《红高粱》习题1_第5页
资源描述:

《《红高粱》习题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红高粱》习题一、课内双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生疮(chuāng) 瓜窖(jiào) 劫(jiē)掠一空相形见绌(chù)B.魁(kuí)首愕(è)然 踉踉(liàngliàng)跄跄淅淅沥沥(lìlì)C.痉挛(lán)嘶哑(yǎ) 流水潺潺(chánchán)气噎(yē)咽喉D.漾(yàng)溢灼(zhóu)热 树碑(bēi)立传烽(fēng)火岁月【答案】 B(A劫jié;C挛luán;D灼zhuó)2.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难堪(难以忍受;难为情)六神无主(形容惊慌或着急而

2、没有主意)B.倔强(性格坚强)踉踉跄跄(走路不稳)C.噩梦(可怕的梦)胆战心惊(形容非常害怕)D.痉挛(肌肉紧张,不自主地收缩)粗犷(①粗野;粗鲁②粗豪,豪放)【答案】 B(倔强:<性情>刚强不屈)3.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份报告详实地列举了我国10年来所取得的成果,平铺直叙,毫不夸饰,厚重而大气,客观而准确,读来令人叹服。B.今天表彰大会上,主持人请一位劳动模范介绍自己的事迹,这位劳模却出言无状,脸憋得通红,只说了一句话:“其实很多同事干得比我更好。”C.在文学创作中,很多已经形成共识的基本理念和原则是不

3、可随意逾越、颠覆的,墨守成规和突破创新相结合才是正确的创作态度。D.淅沥的秋雨湿透了他的衣服,画出了他瘦削凸起的胛骨,他双手交叉护在胸前,可没有用,仍然颤抖着,噤若寒蝉。【答案】 A(平铺直叙:说话或写文章时不讲究修辞,只把意思简单而直接地叙述出来。可以用在褒义方面。出言无状:说话放肆,没有礼貌。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变。噤若寒蝉:指像深秋的蝉,因寒冷而不再鸣叫。比喻不敢说话。)4.下列对节选部分小说结构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端:介绍罗汉大爷。B.发展:罗汉大爷被抓。C.高潮:罗汉大爷逃走后,返回救骡子。D.结

4、局:罗汉大爷再次被抓。【答案】 A(“介绍罗汉大爷”应是序幕,开端是日本鬼子抢掠抓伕)5.下面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为我的家族树碑立传,我曾经跑回高密东北乡,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调查的重点,就是这场我父亲参加过的、在墨水河边打死鬼子少将的著名战斗。——“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使本文好像不是小说,而是一篇报告文学。B.我查阅过县志,县志载:民国二十七年,日军捉高密、平度、胶县民伕累计四十万人次,修筑胶平公路。毁稼禾无数。公路两侧村庄中骡马被劫掠一空。农民刘罗汉,乘夜潜入,用铁锹铲伤骡蹄马腿无数,

5、被捉获。翌日,日军在拴马桩上将刘罗汉剥皮零割示众。刘面无惧色,骂不绝口,至死方休。——引用县志上的历史资料,既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又使小说有了历史的厚重感。C.那个接骡的老头儿还未走,罗汉大爷对他说:“你珍贵着使唤,这两头骡子,是俺东家的。”——罗汉大爷十分痛惜东家的骡子,为下文写逃跑后救骡子作了铺垫。D.“你怕了吗?畜生!你的威风呢?畜生!你这个忘恩负义吃里扒外的混账东西!你这个里通外国的狗杂种!”罗汉大爷怒骂着,对着黑骡长方形的板脸铲出一锹。——由爱骡子到铲骡子,表面上不合情理,这几句话道出了铲伤骡子的真正原因。骡子成了汉奸、走

6、狗、监工的代名词。罗汉大爷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彻底爆发出来。【答案】 B(“县志”是作者杜撰的,不是历史资料)6.课外阅读《红高粱》全书,结合全书内容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高粱》通过“我奶奶”戴凤莲和“我爷爷”余占鳌的故事,以时空错乱的顺序,借用意识流的表现手法,叙述了昔日发生在山东某乡村的一曲生命的赞歌。B.借此表现了个体在战争环境中求生存、求自由的原始生命力,甚至透露出许多野蛮的欲望。C.《红高粱》在描写战争时,以民间的角度,审视抗日战争。作品重点描写的是生活在民间的普通大众,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着各自的生

7、活,突然来了日本鬼子,于是不由自主地卷入抗战的洪流中,英勇着、战斗着、献身着,呈现出一种原生态的悲壮和豪迈。D.《红高粱》讲故事的手法巧妙、多样、引人入胜,它不是单一向的。“我”是故事的讲述人,但是主要的视角却是“我父亲”的,第一人称的讲述时时滑到第三人称的叙述中。视角与人称的变换,虽然有时空错乱,结构松散的缺点,但能使故事时近时远,摇曳多姿,在时间的跨越中,使小说的结构具有极大的灵活性。【答案】 D(“时空错乱,结构松散”不对)二、语段精读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7~10题。我查阅过县志,县志载:民国二十七年,日军捉高密、平度、胶县民

8、伕累计四十万人次,修筑胶平公路。毁稼禾无数。公路两侧村庄中骡马被劫掠一空。农民刘罗汉,乘夜潜入,用铁锨铲伤骡蹄马腿无数,被捉获。……骡马拴在离栅栏不远处的几十棍木桩上,它们的身下,漾溢着尿骚屎臭,马打着响鼻,骡子啃着木桩;马嚼着高粱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