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炼问题 理性分析 整体设计

提炼问题 理性分析 整体设计

ID:36962984

大小:175.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04

提炼问题   理性分析   整体设计  _第1页
提炼问题   理性分析   整体设计  _第2页
提炼问题   理性分析   整体设计  _第3页
提炼问题   理性分析   整体设计  _第4页
提炼问题   理性分析   整体设计  _第5页
资源描述:

《提炼问题 理性分析 整体设计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适合《谈学论教》栏目作者信息:许晓天男1963年生安徽省特级教师合肥师范学院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二批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成员之一.研究方向:中学数学教育地址:合肥市天鹅湖路558号合肥市教研室A1204室办公室:0551—63505219手机号:13155190967邮箱:ahhfxxt@126.comqq号:1015949608提炼问题理性分析整体设计——对《数学归纳法》评课中问题的反思许晓天(安徽省合肥市教育局教研室)摘要:笔者就教师对《数学归纳法》一节评课活动,提炼出了四个有争议的问题,并从课程标准、教材

2、和学情三方面逐一分析,最后从一节课的整体上看,如何设计对突破难点更合理?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关键词:问题思考建议今年3月28日下午在合肥市八中,该校青年教师孙媛媛给全市高二数学教师上了一节市级公开课.上课的内容是人教社A版选修2-2《数学归纳法》(第一课时),接着进行了评课.评课结束后,笔者对评课中有分歧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提炼,大家集中在四个问题的把握上,存在不同的观点,并且各执“道理”.那么如何理解这四个问题?从一节课的整体来看,又该如何处理?笔者暑期得暇,欣然提笔.1问题呈现问题一、用什么的引例更合适?观点1、教材中

3、的引例是利用2.1.1合情推理中的例1:已知数列数列,,试归纳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学生已经通过对n=1,2,3,4前4项的归纳,猜想其通项公式为.这个猜想是需要证明的.让学生体会对个数无限的自然数集中的每一个自然数都成立的问题,采取完全归纳法是不可能的,为“用有限证明无限”的方法——数学归纳法的引入,给学生学习奠定了良好“心理需求”的基础;观点2、书上的引例对于像八中这样生源很好的学生,就不太合适.因为此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直接求的,因为是等差数列.此节课孙老师先让学生探究和猜想:猜想:此引例符合学生的实际,因为大部分

4、学生无法直接证明,即使直接证明也不是常规的方法.因此,用今天学习的数学归纳法证明此问题就顺理成章了.问题二、数学归纳法的证明应该怎样得到?观点1、数学归纳法可以类比多米洛骨牌的游戏得出,是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所限,也是课程标准的要求.只要学生会用数学归纳法解决问题就行了.此节课就是用此方法得出的数学归纳法,课堂上学生已经基本会使用数学归纳法解决等量关系问题了;观点2、数学归纳法证明的依据是皮亚诺公理中的第五条公理或最小数原理,类比多米洛骨牌的游戏得出数学归纳法,不严密,学生也只会套“两步一结论”的操作方法,不能使学

5、生“心悦诚服”.鉴于本校的生源质量很好的学情,可以在类比多米洛骨牌的游戏得出的数学归纳法后,说明此归纳法是可以严格证明的,要用到皮亚诺公理中的第五条公理或最小数原理,请有学有余力的学生查看资料完成证明.问题三、本节课学生认知的难点是什么?观点1、本节课学生认知的难点是数学归纳法的使用,特别是第二步的证明;观点2、此节课学生认知的难点是数学归纳法原理的理解,因为这种证明的方法以前没有学习过,特别是“用有限证明无限”的思想;观点3、难点是数学归纳法中第二步中“假设当时,命题成立,推出当时,命题成立”.其中学生难以理解之处有

6、两个:第一是“假设”的出现突然,学生不好理解;第二从多米洛骨牌得出的“数学归纳法”,学生对必须“从时,命题成立,推出时,命题成立”此过程理解不透,此节课孙老师反复强调,还有学生依然不用“时,命题成立”的条件来证明“时,命题成立”.问题四、例题、练习和习题中能否补充等式以外的证明或先猜想后证明问题?观点1、课本中对数学归纳法是只要求证明等式,所以在例题、练习和习题中只安排对等式的证明,所以我们要尊重教材,只能要求学生掌握等式的证明就可以了;观点2、虽然课本只安排了等式的证明,像八中这样生源很好的学校可以根据学生接受能力,

7、适当补充“不等量关系”、“整除问题”和“图形问题”等问题,也可以设计“先猜后证”的问题.这样开阔学生的视野,多方位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问题的能力.2理性思考对于上面涉猎的四个问题,到底是哪个观点合理呢?我们不能只凭个人的经验和理解进行教学.众所周知,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教材(教科书)是对课程标准的细化和具体呈现,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学生是学习教材知识的主体,是教学的对象,学情的把握无疑是教学成败的关

8、键.课标和教材有具体和明确的呈现,但契合学情的教学是需要我们授课教师平时与学生的交流和磨合,逐步形成的学生“跳一跳够的着”的教学.2、1课标要求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在十大基本理念7中指出: 形式化是数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学习形式化的表达是一项基本要求,但是不能只限于形式化的表达,要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否则会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