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欣赏孩子

学会欣赏孩子

ID:37198178

大小:1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19

学会欣赏孩子_第1页
学会欣赏孩子_第2页
学会欣赏孩子_第3页
资源描述:

《学会欣赏孩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学会欣赏孩子《学习的革命》中有这样两句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我想这就是“赏识”——欣赏肯定。而赏识一旦被教师、家长所运用,它的魅力是无穷的。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激励、表扬等手段,充分肯定孩子的优点、长处,鼓励他们不断追求成功。赏识是孩子不断追求成功的“金钥匙”。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赏识教育无疑是教育中的一支奇葩。詹姆斯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激励。“赏识教育”承认差

2、异,允许失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教育。爱因斯坦小时候的一个故事:教师在手工课上布置做一个小木凳,爱因斯坦交了一只粗糙简陋的小木凳,其中一条凳脚还做偏了。教师失望地摇头问:“同学们,谁见过这么糟糕的凳子?”同学们爆发出一阵嘲笑,教师又看了爱因斯坦一眼,生气地挖苦说:“我想世界上恐怕没有比这更差的凳子了。”爱因斯坦满脸通红地站起来,大声地对教师说:“有,有的,还有比这更差的凳子,因为它是我第三次做的,比前两只还强呢。说完这个故事后教师问学生:“你说是什么使爱因斯坦成为一代科学巨匠的?”“不怕失败的精神与自信。”然而在很多时候,我们的家长和老师没有或不会这样

3、做,这实在是教育的遗憾。分析产生的原因是:一是不懂得赏识教育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我们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一开始总是热情较高,鼓励、帮助。但当付出一定劳动而得不到回报时,就开始失望、怀疑孩子的能力,甚至对孩子挖苦、讽刺,从而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降低了孩子的自我评价,并对自信心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所以作为我们家长,有的时候我们对学生的教育让我想到了农民种庄稼,这两个事情的道理其实是很相通的。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家长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完全一样,但做法却截然不同: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

4、未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我们孩子学习不行时,家长却更多的是抱怨和指责,很少反思自己的过错!而我们老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其实是在一心一意的替孩子的成长着想。二是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有人曾做过一次调查,90%的学生家长希望孩子考上大学,特别是出生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家长,他们生活在困难时期,成长在文化大革命动乱时期,从小生活的磨难和学习上的荒芜,造成他们特有的心理,希望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能在孩子身上得到补偿,他们对子女的要求特别高,希望自己的孩子个个能上名牌大学,将来能找一份好工作。睿智的庄子曾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一个博弈者用瓦盆作赌

5、注,他的技艺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而拿黄金作赌注时,则大失水准,庄子对此的定义是“外重而内拙”。很多人都熟悉心理学上关于“目的颤抖”的实验:在给小小绣花针引线时,你越是全神贯注地努力,你的手抖动得越厉害,线越不容易穿入。它告诉我们由于期望值过高而导致做事过度用力和意念过于集中,反而把平常可以轻松完成的事情搞砸了,目的性越强,越不容易成功。这些事例给了我们不少的启发,很多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容易出现偏差,这和我们的目的性太强,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是分不开的。我们一直都认为高分数=好孩子;高分数=班干部;高分数=将来有出息。这就出现了有时孩子考90分,家长和老师还不满

6、意的现象。有的孩子一次没考好,就会被打骂、被惩罚。上海一项调查显示,九成的孩子认为自己不是好孩子、“不听话”、“考试成绩不好”。这是父母常在孩子耳边唠叨的语言,也是家长对老师说得最多的话,这些话已成为孩子自认为不是好孩子的主要理由。调查表明,孩子进入小学后,大部分父母对他们的表扬越来越少。家长赏识孩子的标准只有一个——高分数。三是在比较中心理容易失去平衡。我们家长往往爱把自己的孩子同左邻右舍的孩子比较,如比学习、比考试分数等。“你看某某同学那么聪明,你呢?”“你看某某同学考了多高的分!”……在这种比较中,慢慢地,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势必会陷于自卑之中,长期这样会导致孩

7、子的自我否定。不仅会使其学习成绩下降,孩子未来的整体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孩子在刚说话、走路时我们往往认为他们什么都能学会,给于孩子更多的是鼓励、赏识、赞扬,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家长的心态也慢慢地变了。和别的孩子进行比较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和别的孩子比学习、比成绩,一比较就会有差距,有差距家长就容易急躁,产生悲观的情绪。家长在这种心理下对孩子更多的是“恨铁不成钢”的抱怨和责备。而忽视了人是有差异的。著名的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世界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树叶。”我们的孩子不也是这样吗?每个孩子都是特殊的,既然现实生活中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我们就要用不同的标准要求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