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常用虚词意思用法归纳

中考文言文常用虚词意思用法归纳

ID:37203567

大小:75.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5-19

中考文言文常用虚词意思用法归纳_第1页
中考文言文常用虚词意思用法归纳_第2页
中考文言文常用虚词意思用法归纳_第3页
中考文言文常用虚词意思用法归纳_第4页
中考文言文常用虚词意思用法归纳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考文言文常用虚词意思用法归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考文言文常用虚词意思用法归纳文言虚词在初中阶段,对古汉语中的20多个文言虚词要加以了解,要重点掌握“之、其、者、而、则、乃、且、然、以、于、为、也、乎、夫、焉、宁、去”这17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其作用和意义,还应与现代汉语做比较,明确哪些作用保留下来了,哪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发生了变化;在解释时,应准确地运用现代汉语中与之相当的字词来替代,借助归类进行比较,掌握各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之一、代词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

2、”也?(《<论语>十则》)④桓侯故使之问之。(《扁鹊见蔡醒公》)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宋定伯捉鬼》)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第15页共15页二、动词:去、到、往①吾欲之南海②辍耕之垄上三、助词:1、结构助词,译作“的”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

3、楼记》)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④为之,则难者亦易矣。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②何陋之有?(《陋室铭》)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第15页共15页四、介词:在如:悬挂之四壁(《观巴黎油画集》)其1、代词,代

4、人、代事、代物,“他”“他们”“他们的”“那个”“其他”(1)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陈涉起义》(2)必先苦其心志,用手拂之,其所自落。《活板》2、语气词,表示测度,劝勉,有时加强反问。(1)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愚公移山》(2)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大概)《峡江寺飞泉亭记》2、副词:“难道”(1)其(难道)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二、语气助词1、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例:①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③而安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2、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例:何者

5、?上下之分也。第15页共15页3、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例:①入则无法家弗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②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4、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例: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②有郭四者,凡四杀人。③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5、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例:①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二者:两种心情。)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此数者:这几点。)6、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例:①求

6、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是“可使报秦者”,中心词是“人”。②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7、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例:①近者奉辞伐罪。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8、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例: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②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第15页共15页者一、代词1、一般附着在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或动宾词组的后面,相当于“......的”或“......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地方)。”例: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者:指人)②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

7、论焉。(者:指事。)2、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例: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②言之,貌若甚戚者。3、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例: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陈胜者,阳城人也。③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⑤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表示承接,译作

8、“然后”“就”第15页共15页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扁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