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床微生物接种试验研究

发酵床微生物接种试验研究

ID:37222096

大小:454.0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19

发酵床微生物接种试验研究_第1页
发酵床微生物接种试验研究_第2页
发酵床微生物接种试验研究_第3页
发酵床微生物接种试验研究_第4页
发酵床微生物接种试验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发酵床微生物接种试验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31卷第6期家畜生态学报Vol.31No.62010年11月ActaEcologiaeAnimalisDomasticiNov.2010发酵床微生物接种试验研究*尹红梅,贺月林,张德元,吴迎奔(湖南省微生物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09)[摘要]为探讨接种菌剂对猪粪的原位降解效果,在室内模拟条件下,以锯木屑与稻壳为垫料,用自行研制的微生物菌剂作为接种剂,研究了垫料中pH值、无机氮、部分酶活性变化、有机物降解率(COD去除率)及对大肠杆菌抑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接种菌剂能降低垫料环境pH值;能加快有机物

2、的降解,其中B组菌剂COD的去除效率最高,发酵25d,COD的去除率达(79.53.1)%;垫料氨态氮含量在第5d降到最低值,但整个发酵过程中,接种菌剂氨态氮含量都比对照组高;接种菌剂有效地提高了发酵过程各类的酶活性与峰值,酶活性大小因酶种类与发酵时间的不同而各异;接种菌剂对大肠杆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关键词]发酵床;微生物接种;猪粪[中图分类号]S8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228(2010)060049059随着养殖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规模化、集约

3、化10cfu/mL;养殖的发展,畜禽粪尿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表现得B组KYGFCJ=221,活菌数为1.0!9越来越严重,加强畜禽粪尿污染的防治已迫在眉10cfu/mL;[1]睫。C组Y2GFJ1=221,活菌数为1.0!9发酵床技术是为了实现畜禽粪尿原位降解的新10cfu/mL。型养殖技术。近年来我国大部分省市引进该技术,1.2试验材料[2]并迅速普及开来。该技术以大接种量的益生菌与木屑来自宁乡锯木场;稻壳来自长沙县;猪粪采猪粪中正常菌群构成发酵床的优势菌群,以锯末、稻自湘乡市张江村养猪场,pH7.2,盐

4、分1.75%,含水壳等农作物纤维为发酵垫料,在发酵床上原位降解、量73.6%。消纳粪尿,是一种无污染、零排放的有机农业技术。2试验方法其中优势菌群起着关键作用,关系到发酵温度、猪舍除臭、病原菌的抑制和粪便的腐熟是否成功。2.1试验设计本文采用自行研制的微生物组合菌剂,评价其将木屑稻壳=11(重量比)的混合垫料铺2在猪粪尿降解、除臭以及抑制病原菌生长等方面的入面积9m的发酵槽中,高度为50cm,压实。称作用,以期对发酵床菌种开发、选择以及发酵床效取占垫料质量(下同)20%的新鲜猪粪于垫料中,菌3果评价提供

5、技术指导。剂按0.2L/m的接种量将微生物菌剂喷洒到有机垫料中,充分搅拌均匀,水分保持在55%左右。同1材料时按上述方法加入垫料与猪粪,设为未接种对照1.1菌剂CK。通风方式采用人工堆翻,发酵开始后前两周每A组Y1F1CJ=221,活菌数为1.0!3d翻一次,之后每7d翻一次。设置添加菌剂(加*[收稿日期]20100701,修回日期:20100902[基金项目]2008年农业部科技跨越计划项目(农财发[2008]42号);湖南省农业厅∀一化四体系#建设项目(湘农业函[2008]107号);湖

6、南省科技厅重大专项(2009FJ1005)[作者简介]尹红梅(1979),女,湖南邵阳人,硕士,研究方向:环境微生物与发酵工程。Email:yyqhmm@163.com50家畜生态学报第31卷菌剂处理)和不加菌剂(对照CK)4个处理,每个处有检测项目每次三个重复,取其平均值。理3次重复。3结果与讨论2.2采样时间及方法试验于2009年10月5日开始进行。分别在第3.1温度变化0、5、10、15、20、25d采样,采样点位于垫料表层下温度的变化反映了堆体内微生物活性的变化,[9]30cm处,分前、

7、后、左、右、中五点,每次采五个混合能很好地反映发酵所达到的状态。从表1可以看样,取其平均值。出,所有试验组温度变化趋势一致,经历升温过程、[10]2.3分析项目及方法高温持续过程和降温过程,与文献报道一致。接温度:在每试验组表层与30cm深处各选取监种微生物菌剂的垫料表面温度与CK处理组没有多测点,每天800,1130,1630各测一次温度,大差异,但30cm处接种的垫料温度比没有接种的[3]取其平均值;pH值用酸度仪测定;COD去除率采高,其中接种B组菌剂30cm处平均温度比CK组[4][3]用HACH

8、法;氨态氮含量采用靛酚蓝比色法高出7.5∃。[5]测定;过氧化氢酶活性采用高锰酸钾滴定法测定;3.2pH值变化[6]脲酶活性测定采用纳氏比色法,蛋白酶测定采用由图1可以看出,接种A、B、C菌剂后,垫料[7][8]酪氨酸比色法,大肠菌群采用多管发酵法。所pH值均呈上升趋势,且A、B、C三组pH值的变化表1发酵床温度变化Table1Changesoftemperatureinbiologybed表层温度Surf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